您好!欢迎光临普瑞思咨询网站!
服务热线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您的位置:首页 >> 培训文章 >> 生产管理 >> 正文

培训文章

日本企业的「改善」观念〔今井正明的Kaizen管理法〕

作者: 来源: 文字大小:[][][]

前言
 
最近几年,因日本泡沫经济现象,使日式管理与美式管理的优劣又成为一项话题,许多人绕着日本的终身雇用及年功序列制薪资的主题,谈论着日本式管理似乎有逐渐势微的倾向。尤其前一阵子,更有报纸报导,有些日本企业甚至前往美国公司取经,吸收美国企业的管理经验,以振兴日本企业,一时间,好像美式管理又恢复了以往的雄风,一些学美式管理的人,好像有一种又可以抬头挺胸的感觉。其实,这些报导只是一些现象罢了,企业的管理并不是简单的分美式或日式,因为这样分,好像只要是美国企业就一定是采用美式管理,日本企业就一定使用日式管理,这种二分法的想法,实在是太单纯了。  

另外,前面提到,有许多人更以为日式管理的基础好像是在终身雇用及年功序列薪资,因此认为,目前日本正逐渐打破终身雇用及采用能力主义叙薪,这不正是日本式管理的逐渐势微吗?其实,不论是美式管理或是日式管理,皆有其一定的价值及适用的时机,并没有熟优熟劣的分别,只是运用得是否恰当而已。  
因此,笔者认为日人今井正明所提出的「改善」观念,可作为对日式管理更深入了解的另一个思考的空间。另外,藉此说明,为什么日本企业能在世界经济舞台表现的如此杰出,而此「改善」的观念,也是最被人忽略的部份。也可以说,许多引进日本管理手法而失败的台湾企业,譬如品管圈、提案改善、全面品管或是零缺点等等,都是未能了解「改善」观念所造成的。
改善的观念。  
长久以来,今井正明一直在思索着一个基本的观念,来解释日本与西方管理人员处事的差别所在,并从此观念了解为什么许多日本企业能在全球市场中取得优势,甚至也可以解释为什么大多数新式观念、制度与科技,皆源自西方,但却由日本发扬光大。最后终于从东西方传统价值观中,得出西方惯于「突发改变」,而日本却是习惯「逐渐改变」的态度,而得出主要的差别在于「改善」观念。  
日本山田教授,在1950年代曾访问美国企业,探索美国生产力的奥秘,在25年后,重回当年访问的洛基河钢铁厂时,竟然发现该工厂25年都没有改变。山田教授表示,这在日本根本不可能发生,因为「改善」观念在日本是非常普遍的观念,正是这一观念,使得日本企业根本不可能长时间停滞不变。根据今井正明的观察,西方管理人员几乎没有「改善」的观念。因此可以说,正是改善观念的缺乏,造成西方企业的工厂能长期不作任何改变的主要原因。
「改善」的观念其实非常简单,就是公司所有的员工随时随地注意所有可以改善的大小事情,因此可以说一切的生活方式、工作方法、社交方法或是家居生活,都可以透过不断地「改善」而获得进步。因此,今井正明认为,这些年来,许多的学者,不断地探讨造成战后日本经济奇迹的原因,这些学者提出相当多的解释,包括生产力运动、全面品管、品管圈活动、提案制度、自动化、终身雇用制、年功序列薪资、工会等等,但真正的精髓却是「改善」观念的基本哲学。  
在「改善」观念的基本哲学下,才发展出前述的那些日本式管理模式。而日本企业的全面品管制度的主要贡献是,让员工培养「过程导向」的思考方式,确保全体员工能养成随时进行改善的工作习惯,使「改善」观念深植每位员工的心,让企业持续进步。
一般说来,企业的管理活动有主要两项,即维护与改良。而改良又可分为改善与创新两种。维护指的是维持现有技术、管理与作业标准的活动;而改良指的是改进现有标准的活动。今井正明认为,管理人员主要是确保公司全体人员能够遵守标准作业程序的规定,因此管理人员须事先建立公司的政策、规章及作业程序,以利全体员工有遵循的依据。  
而管理人员的责任就是确保公司的员工按照公司的规定作业,如果员工未能依照规定,则施以惩罚,若是能力问题,则提供教育训练或是改变标准。 另一个管理人员的工作是改良,所谓改良就是改进现有的作业标准。也就是说,日本企业管理人员的工作是作业标准的维护与改良。越是高层的管理人员,越重视作业标准的改良。而一位基层员工的工作,则是以维护现有作业标准为主,不过,当基层员工以熟练其工作之后,他就可以透过个人的建议或品管圈的活动,对公司作业标准的改良有所贡献。  
另外,作业标准的改良,也意味着标准的提高。标准提高之后,管理人员也就必须设法维护这些标准能被持续执行。从这里看出,维护与改良对日本企业的管理人员,可以说是一体两面的事。
关于西方企业管理人员对「改善」观念的欠缺,在这里提供一个例子,有一本名为「奇异传奇」的书,描述美国奇异公司总裁威尔许如何改革奇异公司,使得奇异公司的获利水平,在美国名列前茅的故事。书中曾描述该公司为了解日本企业是如何成为高竞争力的企业,因而成立一个项目小组,在前往日本考察后,其中一个结论是,日本透过改善活动,提高了生产力及产品质量,因此奇异公司决定推行提案制度。例如,有一位现场工作人员,因某一个螺丝因质量及设计不良,时常刮伤自己及产品,透过提案改善制度,提出自己的建议,最后解决了这个恼人的螺丝问题解决,除此之外,该员工也因为参与改善而提高了成就感。
从这个例子可知,西方企业传统上,并不认为现场工作人员需要参与改善活动,现场工作人员只需要按照标准的工作程序作业即可。由代表日本企业的工作观念,从中可以看出不论是中高阶主管、基层管理人员或是作业人员,都负有改善责任,只是比例不同而已。
西方企业中,并没有日本「改善」的观念。西方企业在改进(Improvement)或是创新,一向习惯由工程师扮演着创新的角色,而改进(improvement)的概念也与日本的改善(kaizen)有所不同,因为改善指的是作业过程中自发的小改良,而创新则是在技术或设备方面投入大量金钱之后,得到的成果。因此「改善」与「创新」是有所不同的,今井正明才会说西方企业没有改善的观念。
对高科技公司而言,创新在管理工作中所占的比重较高。因为这类高成长却也是高风险的产业,所靠的就是技术的竞争优势,一旦技术失去优势,整个公司也可能消失不见。这里要再一次强调,并不是所的观念都适合公司的所有的部门。 研发部门可能创新的工作概念比较重要,但制造部门的改善观念,应受到重视,不同的单位如何权衡,就看部门主管对改善与创新的认知了。这也说明了为什么西方企业大多擅长高科技研发,而日本则擅长于制造了。
近年来,西方与日本优秀的企业已相互模仿对方的优点,因此从这些优秀的企业中,已看不到纯粹传统西式或日式的管理,这正可印证前面所提的,并没有是美式管理较好,或日式管理较好的问题,而看应用的场合而定。
提案制度  
前面提到日本企业的全面品管制度的主要贡献是,让员工培养「过程导向」的思考方式,确保全体员工能养成随时进行改善的工作习惯,使「改善」观念深植每位员工的心,让企业持续进步。而「提案制度」则是落实全体员工参与「改善」活动的一项制度,变成日本企业的管理活动中不可或缺的一个项目。
有些公司甚至以基层员工的提案数量,作为衡量中低曾管理干部的绩效指标之一,并要求干部须协助作业人员提出更多的建议案。在台湾导入「提案制度」的企业,有些公司也一样规定每一部门每月须提出某一数量的提案数量,以便整个公司能投入改善的活动,提高公司的竞争力。但是因为有些中高阶主管,并不是真正理解日本企业改善的观念,甚至不具备改善观念,单纯只是将「提案制度」看成一项制度去推行,最后不是各部门应付了事,就是草草收场,这样的结果到处可见,其原因正是今井正明所说的,企业中从上到下,并未具备改善的观念,也未变成工作与生活中的基本哲学,这种情况下导入「提案制度」,当然看到的以为一项制度而已,由于这样的肤浅认知,最后失败也就不足为奇了。  
日本企业有一重要特色,那就是提案数量非常多,高阶主管也非常重视提案成果的发表会,并拨出时间亲自参与,使员工感受这种从上到下对改善活动的投入。提案又分为个人提案与团体提案,其中团体提案包括小组织活动(即品管圈)、成本降低小组、自动化小组等等,都是团体提案活动的范围。  员工的提案获得通过之后,也意味着作业标准将跟着修改,不过因为标准是员工自行想出来的,因此员工也乐于遵守。最后企业经由此种全员参与的改善活动,作业标准逐渐提高,企业的竞争力也相对获得提升。日本企业这种由改善精神所引申出来的竞争力,最初并不为西方企业的管理人员所认同,直到1980年代以后,因日本企业在世界各国攻城略地,才引起西方学者想一窥日式管理的奥秘。
过程导向与结果导向的管理。有关西方企业与日本企业管理的方式,最常被探讨的另一项话题是日式的过程导向与西式的结果导向,所延伸出来管理理念的差异。西方是一个极端重视结果的社会,也就是说几乎是以成败论英雄的方式在评论一个人的价值。而日本社会则较偏向过程,这并不是说日本企业不重视结果,但是更注意过程中员工所参与的程度、态度、付出的心力及是否在这过程中有所成长。  
基本上,西方管理因民族性的关系,对于英雄普遍怀有极度的崇拜心理,从美国电影中超人、洛基或是蓝波的角色,大概可以看出美国人对英雄崇拜的心理根深蒂固,其反应在企业经营上,也是同样的心理。当企业经营不善时,最普遍的作法就是,从外面聘请一位强人,企图将企业救起来,成功之后,该名主管也就成为员工中的英雄、明星;这种情形,在西方企业屡见不鲜。这是标准的结果导向管理模式,反应在一般管理上也是一样,只问结果不问过程成为一般管理人员基本信念。问题是结果有长期与短期之分,短期的效益并不见得可以累积长期效益,但结果导向的管理,往往只能偏重短期效益,使企业的发展面临长期发展的困难。  
另一个最常见的模式就是并购,并不是说日本企业不并购其他公司,但从并购的比例,美国企业则是以并购为主要手法,作为创造结果的主要方法。前面提到奇异公司总裁威尔许,就将奇异旗下的各事业像买卖卡片一样的卖来卖去,因为他要追求企业的利润;这正是结果导向的标准的思维模式。 相较之下,日本企业就比较重视过程,而「改善」观念正是一种过程导向的思考方式,透过以人为导向的活动,强调员工的参与及努力,塑造出企业整体员工不断地在工作岗位上追求进步的理念,成为生活中的信条。因此,日本与美国企业比较起来,日本重视群体和谐,较少有英雄的出现,亦即追求平均打击率的提高,远胜于崇拜全垒打王。  
有一个松下公司的改善活动,可以说明日本企业是较重视过程导向的管理。松下公司的某一工厂,其员工餐厅服务小姐所成立的品管圈,有一次选定的主题是员工喝茶的行为研究。因每个员工喝茶的习惯不同,因此茶的需求也有所不同,根据该组的观察,员工普遍有坐在同一位置的习惯,因此提议将每一桌的茶水使用情形加以记录,根据得出结果,提供每一桌的茶水,结果茶叶的使用量,减为以往的一半。该小组最后因对改善活动投入的程度,获得松下公司年度的社长金质奖。  
从这里可以看出,日本企业对过程的重视,这件案子要是发生西方企业或是台湾,从结果导向的思考方式,管理人员可能以该提案所创造的利益非常微薄,而给予较低的评价。同样一件事情,因不同的思维模式,就会出现这么大的差异。台湾企业的管理,基本上并没有纯粹的西方管理或日式管理。由于受西方管理教育的人较多,学校的老师及教授,也大多留学欧美,因此学生的观念自然倾向重视结果导向。另一方面,早期台湾企业的创办人,大多受日式教育,因此受日本思维模式的深刻影响,对待员工也不像西方企业动辄以裁员方式处理不景气,较重视团体的和谐。这两种不同的哲学,促成台湾今日这种混合管理模式的景象。
结语  
由于日本企业在世界经济舞台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因此欧美企业在一探日式管理的精神之后,逐渐调整经营管理手法,尤其是丰田式管理更是成了举世闻名的管理方法。但是,其背后的真正精神却不见得是,每个企业家或日式管理的崇拜者能真正了解的,这也是为什么今井正明写「改善」这本书的用意,期望关心日式管理的人,能从中了解日式管理的真谛。 
本文试着解释「改善」的一些基本精神,希望推动全面品管或是其他日式管理手法的企业,能从精神面多了解「改善」的内在意义,并将观念传播给企业中的每一位员工,从上到下确实体会,则无形中企业所推行各项活动,即能逐渐展示出应有的绩效。现今各国企业无不面临严苛的挑战,检视世界知名的企业,不论是欧美企业或是日本企业,都已逐步调整学习对方的优点,已无绝对的日式管理或美式管理,因此了解各项管理背后的哲学,才能确实发挥各项管理手法的真正长处。这点对于负责引进新管理制度的人,实在是不能不注意的重点。
"持续改进"(Kaizen)最初是一个日本管理概念,是日本持续改进之父今井正明在《改善--日本企业成功的关键》一书中提出的,Kaizen的字面意义是通过改(Kai),而变好(zen).意指小的、连续的、渐进的改进。Kaizen意味着改进,涉及每一个人、每一环节的连续不断的改进:从最高的管理部门、管理人员到工人。"持续改善"的策略是日本管理部门中最重要的理念,是日本人竞争成功的关键。
由今井正明先生创立的全球改善协会成立于1986年,是全球最大的精益管理咨询机构,在140个国家拥有分支机构,其一直全力推广的KaizenManagementSystem(KMS)改善管理系统已经成为全球最成熟和应用最广泛的精益管理模式。

上一篇:进口设备的备件管理 下一篇:销售人员培训和销售培训计划


上海创卓商务咨询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电话:021-36338510 /36539869 传真:021-36338510 邮箱:info@purise.com 网址:www.purise.com
Copyright 2004 All right reserved() 沪ICP备1102037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