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约束理论的OEE设备综合效率方法研究
作者: 来源: 文字大小:[大][中][小]
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顾客对产品多样性的需求呈持续增长趋势,因此造成产品的生命周期不断缩短、每批订单的产品数量不断下降。出于规避风险的考虑,这些变化使得企业不敢轻易添置或更新昂贵的生产资源,因而在产品的成长期和成熟期时常出现生产能力短缺问题。生产能力短缺将直接导致交货期延长,影响顾客的满意度,降低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持续改善是解决上述问题的有效途径。首先,持续改善不要求大量的投资,而是在原有技术条件下,采用科学的管理方法和技术,充分挖掘生产系统的潜力。因此,持续改善具有成本低、见效快的特点。其次,持续改善对企业现有的组织结构冲击较小,在实施过程中更容易获得不同部门的支持。从长期看,持续改善有助于为企业奠定稳固的基础。
工业革命以来,涌现出不少持续改善方法。设备综合效率(Overall Equipment Effectiveness,
OEE)和约束理论(Theory of Constraints,TOC)是其中两种较为突出的理论。OEE是全面生产维护(Total Productive Maintenance,
TPM)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能够全面地反映单台设备的有效利用率,并通过时间损失的分析,为改善提供必要的信息;然而,OEE追求的是局部最优,其本身不能用来直接对整个系统实施改善,而需要与系统的观点相结合。相比之下,TOC是一种系统化的制造管理哲理,它可以抓住重点,通过识别和改善瓶颈设备,提高生产系统的产销率、减少库存、并降低运行成本;然而,TOC的一些重要步骤仍然以定性方法为基础,要提高其可操作性,还需要结合定量方法。将OEE应用于TOC,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弥补彼此的不足,从而提供一种更加高效的改善方法,解决生产能力短缺问题。
1 设备综合效率
全面生产维护(TPM)的概念是中岛清一在1988年提出的,包括三个部分:设备有效利用率的最大化、操作者的自主维护和小组活动。OEE作为设备有效利用率的衡量指标,是实施TPM的基础。OEE不是被动的控制工具,而是改善的驱动力。
1.1 六大时间损失
库存和质量缺陷被认为是生产中的浪费;与设备的操作、闲置和维修等相关的时间浪费也受到了越来越多的重视。OEE将时间浪费划分为六大时间损失:①因生产准备与调整而造成的停机损失;②因设备故障而造成的停机损失;③空转和短暂停机时间;④加工速度的下降;⑤返工和废品等产品质量缺陷;⑥试生产造成的产量损失。
1.2 OEE计算公式的推导
基于六大时间损失,OEE计算公式的推导如下:
(1)时间开动率(Availability,A)
其中,计划工作时间=(可用生产时间-计划停机时间);计划停机时间指的是计划内的非工作时间,比如用餐、休息、培训、开会等。实际工作时间=(计划工作时间-非计划停机时间);非计划停机时间指的是因生产准备和设备故障而造成的停机时间。
(2)性能开动率(Performance Efficiency,PE)
性能开动率包含两个因素:节奏开动率(Rate Efficiency,RE)和速度开动率(Speed Efficiency,SE)。
(3)质量合格率(Quality,Q)
1.3 OEE的实施过程
从OEE计算公式可见,OEE是针对生产设备的操作、维护和管理的组合。它涉及了人员、设备、工具和技术等不同的要素,并且包含了各要素之间的复杂关系。由于设备并非孤立存在,从流程的角度看,存在着上下游生产单元的约束;从职能的角度看,存在着不同部门的影响。
一般来说,OEE的实施过程可以分为八个步骤:①熟悉改善对象(设备、人员、工具、工件、工作场所和生产工艺等);②设计记录表格;③向人员解释记录的原因,消除人员的疑虑,赢得积极的合作;④实施现场记录;⑤及时统计和整理数据;⑥分析时间损失的原因;⑦选择改善措施并执行;⑧寻求反馈意见,比较改善前后的效果。
1.4 设备综合效率的优点与不足
OEE支持改善,具有简单性和综合性的优点。它利用标准化的公式和操作性强的实施过程,迅速找到时间损失的原因,采取相应措施,改善生产设备的有效利用率。
OEE也存在不足之处:它针对的是单独的设备,没有面向整个流程,缺乏全局优化的观点。如果OEE仅仅被用作是内部效率的指标,那么它对生产系统的贡献是微薄的。因此,OEE需要与系统化的观点相结合,才能实现生产系统的整体改善。
2 约束理论
约束理论(TOC)的思想是由以色列物理学家Goldratt在1984年提出的,并逐渐扩充形成一种系统化的制造管理哲理。目前,TOC的应用遍布众多产业,比如汽车、电子和服装等。在对100多家实施了TOC的企业进行调研后发现,这些企业的库存降低了49%,生产周期缩短了60%,财务状况提高了60%。
2.1 TOC的绩效指标
TOC以一种全局的、系统的观点来考察每个具体的管理决策对企业财政的实际影响。将制造全过程概括为三类基本活动,即制成品的销售、原材料和零配件的购进、以及变物料为制成品的转换。基于这三类活动,TOC定义了一组可操作的绩效指标:(1)产销率在一定时期内,企业获得的销售资金;(2)库存购买准备卖出的物料所投入的资金;(3)运行成本一定时期内,企业花费在将库存转变为产出的资金。
2.2 制造管理原则
在上述绩效指标的基础上,TOC提出了一套制造管理原则:①追求物流的平衡,而不是生产能力的平衡;②非瓶颈资源的利用程度不由其本身决定,而是由瓶颈资源决定;③资源的“ 利用”和“ 活力”不是同义词;④瓶颈资源上一个小时的损失则是整个系统的一个小时的损失;⑤非瓶颈资源节省一个小时无法增加系统产销率;⑥瓶颈资源控制了产销率和库存。
这些原则充分体现了TOC的核心思想,即在每个系统中都有一处或者几处约束环节,而整个系统的绩效是由其中最薄弱环节决定的。
2.3 基于TOC的管理过程
TOC是通过降低瓶颈资源对产销率的约束来改善生产系统。Goldratt提出了相应的管理过程:①识别系统中的瓶颈资源;②确定如何最大限度地使用瓶颈资源;③调动系统中的其他资源配合上述决策;④采取必要的措施改善瓶颈资源;⑤如果消除了瓶颈资源,那么就返回第1步,继续识别系统中的瓶颈资源。
TOC通常使用V-A-T分析法、DBR调度系统和缓冲管理,分别进行流程分析与描述、瓶颈资源的生产调度以及缓冲库存的管理。
2.4 约束理论的优点与不足
TOC抓住重点,避免了“一刀切”的管理弊病。在生产系统中,集中主要精力保证瓶颈设备的正常工作,从而缩短交货期,降低在制品的数量。同时,TOC保证了改善的持续性,因为瓶颈设备并不是静止的,而是动态变化的。
在实际应用中,TOC更多地强调
生产计划与控制,而局限了TOC在持续改善方面的优势。此外,TOC中的一些重要步骤仍然以定性方法为基础,缺乏定量化的分析方法,降低了可操作性。
3 基于约束理论的设备综合效率方法
从OEE与TOC的优缺点可见,它们彼此之间可以取长补短:TOC为OEE提供系统化的观点,使OEE成为面向流程的绩效指标;OEE为TOC提供定量化的分析方法,增强TOC的改善能力。基于TOC的OEE方法符合生产系统对改善的系统化和定量化的要求(如图2所示)。
考虑到OEE与TOC的各自特点,将OEE与TOC结合后,实施改善的具体步骤如图3所示。
4 应用实例
我国湖北省某大型机械制造厂根据定单要求,负责汽车零件的加工及整车装配。近年来,该企业的订单数量明显增加,超出当时生产能力的两倍。因此,企业引进了国外先进设备,希望增加生产能力。然而,企业的生产能力并未因此而增加,订单的交货期仍然难以保证,影响了客户的满意度和企业的声誉。因此,企业寻求一种改善方法,解决生产能力短缺问题。
由研究小组与企业组成效率改善联合项目小组,经过对企业现场的初步调研与数据分析,该厂生产能力短缺的关键问题在于落后的生产管理水平,造成了先进的关键设备低效运行。据此,将基于TOC的OEE方法应用于该厂的核心生产流程。
经过联合项目小组调研,确定该企业核心生产流程包括8道工序,并涉及8台关键加工设备。按照基于TOC的OEE方法的实施步骤,对此流程进行了效率改善的研究和应用。具体步骤为:(1)面向核心生产流程进行相关数据统计和整理,其中调研中关键数据类包括关键加工设备参数、特定工序要求参数、实际设备加工速率和核心流程实际产出率等;(2)面向确定对象数据类进行数据采集;(3)通过自主开发软件系统进行瓶颈设备的识别,并分析实际采集数据;(4)面向瓶颈设备计算得到OEE和相应的时间损失;(5)面向重大时间损失(设备调整、生产准备和质量检验),提出相应的改善措施。
改善措施执行之后,瓶颈设备的OEE和相应的时间损失都得到了明显改善(如表1、表2所示),实际生产流程的生产能力也得到了提升,整个生产流程的产出率增加近100%,基本满足客户对交货期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