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发阶段的成本控制
作者: 来源: 文字大小:[大][中][小]
由于多方面原因,我们在生产、研发、售后等各个方面都还没有很强有力的规范,没有很严格的流程管理,特别是在成本控制上还是处于粗放型管理状态。08年底,老总就要求由研发部推动,生产部共同参与,对产品的成本进行详细的统计分析。09年初,在老总的组织下,销售经理、生产经理和我一同对我们现有的产品成本进行分析。结果让大家欢心且遗憾,欢心在于我们看到了巨大的成本削减空间(约占总生产成本10%),如能按照初步计划执行,能够控制下来的成本相当于09年利润指标的10%了;遗憾在于我们去年为什么没有投入精力去研究并推动成本控制?
现场分析发现,这些成本控制的任务大部分(81%)需要研发部来推动执行。研发部的同事们,郑重的拜托各位,对成本控制要严格把关,对于我们的成本控制计划要大力支持,我们的成本控制可能直接等于一个?00万的单子所带来的利润。
生产部提供了几十张的报表,为我们的成本分析提供了基本数据,整理这些数据非常辛苦,感谢生产部经理和各位同事。
这些数据的分析过程引发了我对2方面问题的思考。
1、为什么有10%的成本降低空间?
2、在产品的整个生命周期中成本如何分布,成本可控因素如何分布?
3、各阶段如何控制成本?特别是研发阶段如何保证进度又合理控制成本?
问题一、我们的产品为什么会有10%的成本降低空间?研发阶段是不是履行到成本控制的义务了?
我们将可控成本因素进行归类,主要有:改进设计、更改设计方案、物料成本降低、改换部件。我们对A、B、C三个产品进行详细至元件级别的统计,得出的结论很是接近。
1、 改进设计可产生接近50%的成本控制比例。这在我们结构设计和控制系统设计上体现很明显。我和B产品的设计人员在周二对B产品的零件逐个分析,结论是可以通过修改设计将加工费降低到原来的80%。当然,这会产生很庞大的修改工作量。律工在周六提醒我,A产品的电源模块可以重新设计,这使控制系统成本降为原来的82%。
2、 更换设计方案是从根本上颠覆原来的实现方案。比如原来的D产品制造成本是2000,现在推翻重来的生产成本是1000。
3、 我们很多部件是需要外购的,并且这些部件在整个产品中所占的比重也很大,根据市场变化和产品更新,更换新的部件会大幅度降低成本。标配电脑就是一个非常显著的例子,原来5000元的笔记本,现在3500元就可以买到。
4、 物料成本降低主要指元器件、加工材料等降价。
改进设计导致的成本降低最为可观,并且这部分的成本相当大的比例是在第一版设计阶段就可以控制的,比如将某一零件有特别复杂的加工面改为简单加工面,可能直接降低50%的加工费。这部分需要在设计阶段就严格把关。
更改设计方案是不得已情况下才执行的。要用新的方案需要把原来的方案推倒重来,导致工作量繁重是一方面,更重要的是新方案需要时间进行
可靠性、稳定性、可行性的论证。所以,我们在设计阶段对于方案的确定要慎之又慎。下面举两个例子:1、A部件。2、B控制器。
A部件原来的方案采用玻璃筒,并且对底座有众多功能要求,比如调整水平、调整高度,兼容摄像机等,导致几方面的问题:1、设计过于复杂,加工费昂贵,制造难度大。2、玻璃筒不方便运输,发货非常麻烦。
B控制器原来的方案有几方面的缺陷:1、使用过多未验证的功能模块。2、整体功能定位过于强大,设计过程很难把握。3、和原有的资源不相兼容。这些原因最后直接导致第一版B控制器设计失败.
一个项目的设计思路、原理图、功能框图确定下来后,产品的成败基本就确定下来了,产品60%的成本就确定下来了。所以,不合理的规划对
产品开发绝对是灾难性的后果。
外购件在我们产品中占了很大的比重,约在70%-85%之间,这个数字不知道大家事先有没有想到?统计之后我觉得惊讶。我们的产品在不断的推陈出新,也在不断的降价报价,同样我们产品所配置的外购件也不断的有新替代品出现。比如我们一直用3000元的传感器,但市面上有没有1500元的同类产品出现?如果有,这个产品就下降了1500元的成本,我们在自己设计的机械部件、电控系统上抠的死去活来的也抠不下这么多的成本来。期望大家能做件事:每一个季度对自己所负责的产品进行外购件分析,确定有没有新的、更好的、更具性价比的方案出现。
问题二、在产品的整个生命周期中,成本如何分布,可控成本因素如何分布?
我们可以将产品的生命周期分为几个阶段:产品设计开发阶段、产品生产制造阶段、产品销售维护阶段。
(1)、产品设计开发阶段
由于我们从事行业的特点,我们设计产品的时候不像民用、消费产品,产品目标成本控制采用逆推法实现,先根据市场定位给出一个可以接受的目标成本,再对这个成本进行分解、设计方案。我们设计过程是与之相反的:1、产品定义,规划我们这个产品的功能特色。2、制定方案,根据产品定义的功能制定实现方案。3、细化方案,进行具体的方案实现。4、统计物料成本、制造成本,编制生产文件。所以产品还没有开发出来前,我们一般很难准确估计产品的成本,且同样的功能要求,不同的设计师设计成本可能截然不同。
对于我们的产品类型,产品成本的85%在设计阶段就已经确定。生产部门所产生的成本在于生产效率、生产流程、厂家选择、供应商选择、生产废品率等环节。
在问题一(为什么有10%的成本降低空间?)对可控成本的分析,我们可以发现除物料成本19%外,其他的81%都需要研发部来推动降低,这就反映一个问题,在产品生命周期越上游,成本决定意义越重大,成本控制越容易,功能和部件的变更越简单。同理,在产品开发4个阶段的越上游的工作流程对成本影响越严重。我们以C产品为例,通过数据来分析这个趋势。
第一阶段:产品定义。
下面摘录一段C产品的产品定义,开发过程以产品定义为指导。据此定义产品必须具备PC系统、超声等多种传感器传感器、尺寸大小等,这些部分要求直接决定了成本份额的60%。
(产品定义略)
第二阶段:方案设计。
具体选用什么型号的微型PC系统、采用什么电池、采用什么电源模块、采用什么无线链路(注意这里是决定采用什么型号,至于"要不要用"的问题在产品定义阶段已经定下来了),不同的选择会产生一定的差价。这个差价可能会导致25%的成本,比如采用400M主频的普通PC104整系统是2500元,采用VIA的微型PC整系统就是3800,不过不是价格最低就是最好的选择,需要对整体方案进行折中和性能匹配。
第三阶段:执行设计。
电路板用什么器件、机械零件怎么设计等等可以导致15%的成本。比如不用贴片钽电容,而用直插铝电解,可以降低这块电路板5%成本。
上述数据依据A、B、C产品成本报表分析得出。
(2)产品制造生产阶段
由于我的产品批量都不大,量产后产品的制造成本和样机的制造成本相差不大。
电路板的制造成本看起来好像量产后会有很大的降价空间,其实这是误解。样机生产摊入了制版的开工费等一次性成本,批量生产的时候不用计算这部分的费用。
注塑零件在计算生产成本的时候同样没有摊入模具费用。这些一次性的支出不出现在产品成本报表上,是隐形的成本。
产品在生产制造阶段成本降低主要来源于提高生产效率,缩短生产周期;提高成品率,降低报废和维修成本。
物料成本降低也是产品成本降低的一个关键因素,但不是我们所能掌控的。
(3)、产品销售维护阶段
这部分的成本很大程度上取决与产品的定义和设计。好的设计销售容易,可靠的设计服务成本低。
问题三、研发阶段如何控制成本?
一切因素都是人的因素,我们先从"人"分析。
我们的有些研发人员是直接从学校毕业后就到公司,就开始从事产品的开发工作,并没有接受过很正规严谨的产品研发培训、成本控制培训,我们可以预见接下去2-3年内我们也不会有这样的培训。故而,在成本控制上做的不够好是有原因的,但各位研发人员警醒,不要把这个原因当借口。成本高居不下的产品不是好产品,相应的设计师也不能称为一个优秀的设计师。
我们有些研发人员是从实验室出来的,实验室里有的是经费,随便设计什么东西用的都是MAXON电机,日本三洋的电机都不屑于用,至少也需要FAULHABER电机。设计东西基本不用考虑成本,因为都是做理论验证样机,功能可靠、快速实现是一切的重点。当然,从实验室出来后这样的习惯也带到工作中来了。
我们有很重的研发压力,比如现在的E产品就要求在3月底实现供货,我们的研发人员认为:快速实现最重要,成本问题退其次。其实我们需要注意:成本控制和研发进度并不矛盾。研发阶段的成本控制基本准则是:保证产品功能实现,性能可靠,尽量用最低的成本完成产品开发。不是让我们去用无把握的部件、器件,这也是一种成本浪费,如第一版270控制器。
我们的研发人员有时可能会想:我们可以在完成功能之后再慢慢改,再慢慢抠成本,先给生产部第一版的,以应付第一批催命的交货。其实这是一个美好但一直不曾实现的梦想。纵观我们的开发过程,可以发现我们做完的第一版如果没有功能缺陷、没有致命BUG,我们不会去为控制成本而重新改版,重新更新物料清单。原因2点:1、每个研发人员身上都压着几个任务,这个产品开发完了之后,立刻有新的产品需要跟进,在新研发任务的压力下,我们不可能花时间去改原来已经可以销售,并且没什么问题的产品;2、重改一版代价太大。我们可以计算,假如把某一个电源模块改掉,每台可以减低100元,但是改这个模块需要什么成本呢?1、重新画板需要1周,2、制样板需要500元,3、验证新模块的可靠性需要1周,这些都是成本,最后发现这样改也不划算啊。因此,这100元的成本根本就没办法去控制下来。产品一旦量产,我们很难去弥补产品设计中的缺陷、降低成本,因此,在设计阶段的降低成本至关重要。
各位,请警醒,也是正式的规定:对于电路板,我们允许有最多2次的改版;对于机械设计,我们只允许局部修改,不允许改版。所以,控制成本请从第一版做起。
根据问题一、二的数据分析,我们对研发阶段如何进行成本控制是不是心里有谱了?我认为有几个方面需要做好:
1、功能定义方面。
为了避免失败,原理图、产品定义需要让高手多审核。比如律工最近在设计新一代控制器,画完原理图后找了研究室、其他事业部的高手做了审核,这种态度是严谨、优秀并且需要大家学习的。
我们对产品功能进行构想时,要发挥发散性思维,以求获取最有价值的点子,谋求和其他产品不同的特色之处。但落实到产品定义和功能设计的时候就需要收敛思维、列出重点、清除冗余功能。大而全的东西一般是不可靠、不好用、高成本的产品。比如第一版270控制器就没有对设计构想有效的收拢、确定重点。
2、实际设计落实。
在实际设计过程需要多比较和调研,不能抓住一个可用的部件就确定这个,没有对比的方案肯定不是好的方案。比如XXX设计B产品时,对于奶瓶大小的电解电容就有多次选型,需要对成本、性能参数进行折中。
平时积累高性价比的设计方案,在我们产品设计过程中任务紧、压力大,没有时间和精力去测试很多方案,比如SP3220和MAX3232,同样的功能但价格有很大的差异,用那种呢?验证工作需要在平时多积累。
对成本控制和开发进度、功能实现分情况区别对待。对于产品量很大的产品严格控制成本,1块功能比较复杂的板子削减10元的成本是不困难的,1000套就是1万元的纯利润了。相反,对于一些小批量、高附加值、定制型的产品尽量使用成熟模块、外购件等搭建,自己开发会出现大量的时间成本投入,也会产生可靠性问题,导致后期维护成本居高不下,可能导致亏本。类似产品需着眼于功能实现,具体过程以快速、可靠为重。
在任何类型的产品设计中,能以软件实现的不用硬件实现,除非两者会导致悬殊的工作量。原因如下:1、在产品开发阶段。硬件的改动所需付出的代价远高于软件的改动。2、在产品维护阶段。硬件基本不能通过升级实现,软件可以通过给用户更新版本,弥补漏洞、增加功能。3、在产品生产阶段。软件在产品化后基本不产生什么生产制造成本。
3、外购部件选择。
外购件约占70%-85%之间的产品成本,在研发阶段需要对外购部件进行多方对比,选择合适的型号。比如电台,同样的性能价格差异可能达到60%。
定期对外购件进行市场行情考察,寻找更高性价比的替代方案。
4、积累重用模块。
在USB-232相关模块的使用上,大家是不是发现一个功能可靠、性价比高、资料完整的电路单元是多么可贵,多么有价值。在此表扬下律工,这部分是他的功劳。
我们需要构建基础电路模块、通用程序模块、公共代码库。
软件需要对常用通用功能模块进行封装,打包成便于调用和嵌入的库、类、函数,对这类基础公用代码,软件技术组长需要检查和维护,解决存在的漏洞,并保证软件开发文档的完整、详细。让其他的软件工程师能够方便使用,降低软件的开发成本,降低代码的重复编写。
硬件部分的可以重用的电路模块需要整理出来,并做好积累。电子技术组长需要保证这些通用模块的优化、可靠、高性价比。并做好文档,说明本模块的具体工作原理和开发说明。
开发过程齐全的开发文档好像会增加工作量,实际上不是这样。我们的产品是面向教育的,后期会有很多的培训文档、教程,这些文件的来源就是我们开发过程所积累的这些资料。这些资料在配套资源编写、在对销售部和技术支持部的培训中将会用非常大的用处。
对于公司而言,我们产品需要有人接手和维护,技术文档越多样化越详细,集成本工作的成本越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