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船行业的精益之路--从单件生产到精益生产
作者: 来源: 文字大小:[大][中][小]
最近访问了上海一家造船企业,对于造船行业有了更直观的认识。
一、大,船体之大,远远超出我的想象:
在船坞里,地下十几米,上面还有十几米,相当于十几层楼房高。
二、少,产量低,也低出我的感觉。
年销售额上百亿的造船企业,一年也就造二三十条船,每条船价格之高让人羡慕。
三、长,交船周期之长。
造船周期8个月以上,一年两年的不等。周期长,但已经习惯,已经被默认。
四、精,不是指精益,而是指精度,造船的精度。
除质量管理,船厂常见的部门是精度管理部门,之前对于造船的印象是精度差,要合体的时候才发现不匹配,此时的返工可谓是浩大工程中的浩大工程。但据说现在已经不错,精度已经相当高,合体之时简单修正就OK。这可能很大程度上得益于聘请日本的、韩国的造船专家,当然,国人几十年的努力和付出肯定也是功不可没。
五、粗,是指管理的粗放,当然是相对
精益生产,相对精益造船。
“修正吨”是造船行业的通用指标,用来衡量造船的效率(但对于其含义和计算方法,鄙人还没有完全搞懂)。老板关注效率,自己摸索推进精益两年有多,但我的感觉是还没有找到门道。两年来所做的事情应该说是流程梳理,离精益的理念和方式还差齐天大圣的一个跟斗。
初步了解其模式后,其实应该算是精益生产方式之前的生产方式(批量生产)之前的生产方式--单件生产,就是福特他老人家发明批量组装汽车之前的单件生产,专门为富豪阶层定义昂贵产品的单件定制模式。
--完全按照客户的需求定义,将模块外包给“包工头”...
当然,对单件生产方式有很多的优化,比当年的单件生产水平肯定是不可同日而已。
六、强,是指其推进精益的想法,要在全公司全面推行精益生产。
领导要求全面推广,在下设三个基地同步推广。一听就“肃然起敬”:有魄力,有胆识!
或许领导认为,之前已经模式多年了,全面推广应该是理所当然的事情。但事实是之前的模式都还没有摸到精益的“根”,就是那条“命根子”。虽然做了很多基础性的工作,但那一部分是传统生产方式与精益生产共有的内容,还不会引起冲突。
而思想和方式的冲突还是最大的挑战,新的方式能否被大家认同?虽然在造船行业已有先例(日本川崎重工),但比较容易被大家接受和学习的是哪些与传统模式中的提升和优化,而很多不一样的看的时候、学的时候就很容易被忽略,或者会定义为我们自己有很多不同的要素,不能和别人做成一样。就像丰田汽车一样,包括在日本也有很多整车厂会认为他们做不了丰田的那种“均衡”,而忽略了思考丰田是如何去想方设法均衡,如何实现均衡。结果可能均衡程度达不到丰田的水平,但均衡越来越好是肯定能实现的。
听说要尽快“全面推行”就会有点紧张,有点条件反射,中国企业的“好大喜功”在精益领域也未能幸免。
七、变,这是我觉得半天的访问听到的最重要、最有价值的一个词
“之前造船行业只需要拼命的赶产量、赶订单,现在不同了,订单萎缩,很多企业吃不饱,很多企业已经没有订单可做了,提升管理、提高效率进入了老板的思想议程”。
不仅是造船、大型装备制造,甚至服装,冬天来临之后,才感觉到寒风确实刺骨,才意识到保暖的重要价值。
有想法比没想法好,但乱想也不是什么好事情,提升什么才是最重要的:首先想到的是成本、是效率。
但最关键的是什么,出路究竟在哪里,即使是降低成本,怎么降,采取什么模式降?要好好想清楚!
当年的丰田就是面临这种困境,不同的是丰田的处境比这些严峻得多,艰难的多,在这种环境下诞生了丰田生产方式,开创了历史,开启了未来。
缩短周期将是大型装备制造跨越雪山,走出寒冬的最有力的利器:
1.缩短周期对于客户的价值:
全球经济形势不好,市场难以把握,可能不能再提前一两年下订单给造船厂,那样风险巨大;市场需求有苗头之后,需要造船厂快速交付,快速响应航运增长需求。
满足客户就把握了市场,周期将成为质量之后掌握客户订单的核心竞争力。
2.缩短周期对于企业自身的价值:
压垮企业的往往不是成本和利润,而是现金流。现金流的危机一是库存,而是客户订单的变更(修改设计、延期交付、取消订单),而这些都和周期长息息相关。
周期长,客户更改订单的风险就大,周期长,工厂很早开始投入生产,在制品积压大。而8个月以上的交付周期,最少导致一年以上的库存资金积压。同时因为库存带来的一系列的成本(资金成本、场地成本、搬运成本、返工成本、管理成本等等),而往往备受关注的人工成本在整个产品结构中是微不足道的。
从市场和成本,周期都是大型装备制造行业(大型设备、航空、船舶等)的关键中的关键,推行精益,首先要把对方向。
在很多人,很多管理层、甚至很多企业家眼里,周期是没有办法缩短的,尤其是这种大型设备制造加工企业,这一点也成为了一种常识。而精益就是要打破这种常识,而且提供了方法大幅缩短制造周期、运营周期。
正确的做事之间先确保做正确的事情。从单件生产到精益生产,或许是造船行业推行精益的最大特点。这种跨越是可行的(不是从封建社会直接跨越到共产主义,这种跨越的失败已经让全世界无产阶级革命家付出了惨痛的教训),生产方式的革命不需要遵循社会发展的规律的逻辑,而是完全由行业特点、市场特点和发展方向所决定。
从单件生产到精益生产其实更简单,因为没有经历过大批量生产,批量生产的思维没有根深蒂固到每个人的脑髓中,批量生产的枷锁没有想悟空的紧箍咒那样随时紧锁着脑壳。只是需要将单件生产方式进行的更流程,将流动进行的更彻底,让那一点点批量的思维清理干净。
如果这次寒冬来得更久一些,会让一些企业更痛苦,甚至牺牲一部分企业,但是毛主席所过“革命是难免有牺牲的”,经历的时间越长,想的越透彻,革命就更彻底,未来就会更强大。
模式的改变是一个浩大的工程,尤其是针对这种如此巨无霸的产品,不要轻易尝试蛇吞象的有戏,一口吃不出一个胖子,要么只能用拳头快速打出一个胖子来。
这次寒冬不会那么快就过去(比08年金融危机延续的时间会长很多),相信会有企业、中国企业、造船行业走上强大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