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光临普瑞思咨询网站!
服务热线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您的位置:首页 >> 培训文章 >> 生产管理 >> 正文

培训文章

中国企业的设备管理模式与管理体系

作者: 来源: 文字大小:[][][]
一、对企业设备管理模式及发展的认识
1.管理模式
管理模式是管理所采用的基本思想和方式。对于企业组织来说,管理模式本质上是为保证高效率完成企业既定目标而建立的对资源组织活动和实施活动过程进行控制的规范化、标准化系统。
任何管理模式的产生都有其社会背景。这种社会背景直接形成管理模式的思想背景。如计划经济环境下的设备管理的计划管理模式,现代经济环境下的现代设备管理模式等。在这一意义上要探讨的第一个问题是应如何理解中国企业的设备管理模式。
2.设备管理模式的内容及模式的优化问题
一般来说,管理模式由管理目标体系、管理基本模式、管理架构、管理思想和管理方法、管理流程及业务工作体系所组成。因此,要理解中国企业的设备管理模式,以及判断是否存在可以被称作具有中国特色的设备管理模式的问题,就应该从这几个基本问题人手去寻找答案。
但是,自上个世纪80年代,中国企业在改革开放过程中,从引进西方的工业技术和工业组织模式开始,引进了西方的设备管理理论、管理方法和技术手段,并以追求设备管理现代化为目标,基本放弃了计划经济环境下的计划管理模式。那么,经过20多年的现代化追求,有没有在放弃计划管理模式的实践中,形成和建立了不同于西方设备管理模式的、具有自身特点的新型管理模式呢?如果有,这一模式的基本特点和内容又是怎样的呢?这是要探讨的第二个问题。
由于管理模式与其社会思想背景具有密不可分的关系,不管有意或无意,在放弃旧的管理模式的同时寻求发展的新模式。必然带有强烈的思维方式和思想背景的因素。因此,在逻辑上可以认定,中国企业的设备管理模式无论如何都不可能是西方模式的简单复制或翻版,而应是一个创新和重建的实践过程。
在这个实践过程中,管理模式将不断地被调整和优化。调整和优化的基本方法主要有两种:一个是实践中的潜移默化,即为了解决问题不断对管理模式进行改进和发展;另一个是通过管理设计而引进全新的方法。宝钢的设备管理模式即是这样建立的。
此外,管理模式的多样化发展也是必然的,这不仅是企业竞争和发展的需要,也是组织设计的必然选择。任何企业都拥有和其他企业不同的内部资源和外部环境。只有围绕适合它的使命和发展策略的主要任务来进行组织设计,才能满足竞争和发展的需要。
3.中国企业设备管理模式的沿革
在理解中国企业当前的设备管理模式之前,有必要熟悉一下建国以来管理模式的演变和发展过程。这一过程可分为三个阶段。
(1)计划预修制引进阶段(1949~1958年)。1956年引进前苏联的计划预修制,这是一套较先进、完整和实用的管理体制,与我国的设备工程师、管理干部和维修技工结合,建立和健全了相应的设备管理组织,形成了企业设备管理的基本模式,且计划预修制成为设备管理和维修组织的主要方法。
(2)以计划管理为主的阶段(1958~1982年)。这个阶段正是计划经济全面发展和成型的阶段,且受计划预修制的影响,确立了设备管理的主要方针和原则,如“以预防为主,维修与计划检修并重”、“先维修,后生产”、“专业管理和群众管理相结合”等。同时建立了“三级保养制”,以及“三好四会”、“润滑五定”、事故“三不放过”等一整套规章制度。在组织形式上,形成专群结合的管理组织,实现了“专管成线,群管成网”,常开展设备评比检查活动;为适应计划经济的需要,建立了一批国有的设备专业修理厂、精修站、备件定点厂和备件总库等。
(3)调整和发展阶段(1982年以后)。1982年成立了中国设备管理协会,开始有组织地从国外引进“设备综合工程学”、“全员生产维修”、“后勤工程学”、“可靠性维修”等现代设备管理科学。特别是1987年7月国务院发布《全民所有制工业交通企业设备管理条例》,使我国的设备管理工作进入了调整和发展的关键阶段。其主要表现如下:
①推行设备综合管理,注重设备的全寿命周期管理,克服了过去由于买、用、修、改、造各个环节互相脱节造成的浪费现象。
②改变了过去以计划性修理为主的模式,建立了检、养、修结合和修理、更新、技术改造相结合的工作体系。
③对计划管理模式及维修体制进行改革,推进维修的社会化和市场化,初步建立了设备预防维修制度,重视点检、故障诊断、状态监测和先进维修技术的应用。
④推进先进设备工程技术和信息化技术的应用。
需要指出的是,经过20多年管理现代化的追求和实践,中国企业设备管理的发展与工业经济整体发展趋势呈现高度的一致性。进入新世纪之后,设备管理的发展开始进入创新之路。
二、中国企业的设备管理模式与管理体系
1.设备管理的企业定位与管理目标
在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设备管理模式和体系过程中,越来越多的企业认识到,企业设备资产是企业经营和发展的重要技术装备资源,也是企业资本的重要组成部分。技术装备水平和设备资产的管理水平,是企业运营和实现价值链增值的重要保障,并以此作为设备管理的企业定位和管理理念。
上述设备管理理念的形成,不仅是中国企业由工厂向公司转变、由生产型向经营型转变的必然要求,也是资产密集型企业设备管理思想的重要转变。在这一管理思想指导下,设备管理的工作目标被重新定义为四项主要功能:保障设备资产的生产能力最大化;保持和提升设备资产的性能(功能);保证设备资产运行的安全性,并使其对环境危害性最小;在实现人机和谐前提下,追求运行成本和维持费用的经济性。
同时也确立了设备运行的基本目标是:满足安全生产和人机和谐,按规定的产品质量、成本和交货期生产,追求效能和价值最大化。
2.大型国有企业的设备管理模式及其特点
目前,国有大型企业的设备管理主要有三种模式。
(1)以全寿命周期管理为原则的综合管理体系。即通过一定的技术、经济、组织措施,对设备的规划、设计、制造、选型、购置、安装、使用、维护、修理、改造、更新直至报废的整个寿命周期进行综合的科学管理。这一模式即通常所说的设备综合管理模式。大多数离散制造企业的设备管理以此模式为主。
(2)以点检定修为主导的设备维修管理体系。点检定修管理模式是在点检制、预防维修的条件下,将检修负荷压到最低限、强化减少维修停机时间、实现可预测的均衡修理负荷的一种维修方式。目前在流程工业企业特别是冶金企业多采用这一管理模式。
点检定修模式包含着定修和预防维修两个维修方式的关系处理,定修关注的重点是均衡修理负荷,预防维修关注的重点是以合理维修周期时间为基础的主动预防。而预防要付出两种代价,一是按时间周期进行修理,维修负荷可能较大,二是维修引起的停机时间可能较多,只有在维修时间依据足够科学的情况下,预防维修才是经济性的修理。一般情况下,对流程型企业来说,由于生产工艺系统的连续性作业特点,使预防维修实行起来难度很大,所以,就希望能在一次必要的预先设定的停机修理中,尽可能使受到影响的相关设备(工艺系统或生产线)都同时进行检修,以减少频繁停机修理对生产造成的影响。这便是为什么将定修理解为在点检制和预防维修前提下,追求可预测的均衡修理负荷的原因。
实际上,定修定的是时间周期,这个周期因流程型企业生产的特性,而被重要更换件的使用寿命所限制。所以就希望利用更换件被停机更换时的停机时间,去做一些相关设备的检修工作,更换作业与检修工作就都被视为定修的内容了。
实际工作中是不可能存在恰恰要停机更换零部件时,其他设备就刚好是需要检修的,在停机更换零部件时所实施的检修,也与预防维修一样,可能只是一种预防性的检修,它也可能造成非更换零部件的设备的过度检修,而那些未修的设备,也不一定在下次更换零部件之前不产生问题。为解决这一新的问题,不得不以频繁的检查和监测来保障设备的正常运行。
如果监测和检查(被称为点检)能保证及时发现除更换件外的其他零部件的遗患或问题,也还是要进行修理或整改,要么带病运行,要么停机修理。目前,这个问题是流程型企业维修活动中的主要困惑之一。
(3)以TPM为主导、结合点检定修和综合管理形成的设备管理模式。这一管理模式的主要问题是TPM管理的执行有效性。在那些实施TPM管理较好的企业,这一模式主要以TPM管理的基本方法为主实施管理。
三、设备分类分级管理及其维修的分类管理
对设备进行分类分级管理,是中困企业在设备管理实践中形成的、融合国内外管理特点,并基于中国企业管理组织体系实际的一种行之有效的管理方式,也是实行设备管理标准化组织和精细化管理的重要基础。
1.设备分类管理
分类管理的主要思路是:按设备的重要程度和设备维修的经济性原则,确定和划分不同设备的管理模式和主要维修方式,并明确分级管理责任。
一般从设备与生产的关系、设备与产品质量稳定性关系、设备的价值、设备运行的安全惟及环保危害性、设备的维修性(修理复杂程度、故障频次、备件供应状况)等方面,将设备进行管理分类。一般常采用ABC分类方法,将设备划分为三类。
(1)A类设备。主要生产设备、对生产有重要影响的辅助生产设备,包括关键设备、重点设备、精大稀设备、主要动力设备、主要生产控制设备、具有安全和环境危害性的设备等。
(2)B类设备。辅助生产线和主要生产线的辅助设备。
(3)C类设备。一般设备或简单设备。
在实际管理中,应根据以上分类方法对设备逐一进行评价,确定其所属的分类,编列设备管理分类清单,并按分类分级管理原则确定各类设备的管理责任人。
2.以设备分类作为维修管理分类的依据,不同类设备的维修方式不同
通常按照设备管理分类确定各类设备的维修管理分类,以维修管理分类作为设备管理模式的划分准则,对不同分类的设备建立其相应的管理模式。
(1)A类设备的维修方式。采取点检定修和预防维修相结合并辅以可靠性维修的管理模式,其中预防维修、点检定修、可靠性维修的策略如下。
①预防维修PM(Prevention Maintenance)。根据检修的技术条件和目标要求,主要以时间为依据,预先设定检修工作内容与检修周期。
②点枪定修。是在点检制、预防维修的条件下,将检修负荷压到最低限、强化减少维修停机时间、实现可预测的均衡修理负荷的一种维修方式。实际应用该维修方式时,往往采用可靠性维修中的主动性维修策略,即定期恢复与定期报废来确定定修周期。定期恢复是指要求按一个特定的工龄期限或在工龄期限之前,重新加工一部件或翻修一组件,而不管当时其状态如何。与此相同,定期报废是指按一个特定的工龄期限或在工龄期限之前报废,也不顾其状态。定期恢复和定期报废也称为定期检修TBM(Time Based Maintenance)。
③可靠性维修BCM(Re|iability Centered Maintenance)。是以各类故障模型为基础、以故障分析和状态监测为手段、以提高设备可靠性为目标的一种设备管理方式,即在功能部位(或元件)的可能故障对整个系统可靠性影响评估的基础上,决定是否维修的一种维修策略。它需要先建立一个设备故障模型,然后以预计的或观测到的系统性能为基础,对维修过程和活动进行控制。
(2)B类设备的维修方式。采取以预防维修为主、辅以预知维修和事后维修的管理模式,其中预知维修和事后维修的维修策略如下。
①预知维修PDM(PredictiveDiagnostic Maintenance)。以设备当前的工作状况为依据,通过对设备技术状态和使用状态的监测和分析,判断设备的健康状况,从而确定设备是否需要检修或最佳检修时机。状态检修的目标是以一定的技术和管理手段达到对设备状态的良好把握,从而使设备的维修达到最佳效果。预知维修有时也称为状态维修CBM(Condition-based Maintenance)。
②事后检修做障检修BM(Break Maintenance)。当故障发生时进行修理的检修方式。
(3)C类设备的维修方式。采取事后检修或敌障检修的管理模式。
3.设备的分级管理
在设备分类基础上,明确不同类设备的管理责任级别,形成责任明确的设备部、设备科、作业现场三级管理体系。
(1)企业设备管理部门。负责A类设备的管理,对A类设备进行企业级的监管,包括管理标准、技术标准、作业标准的制定与修订。掌握A类设备的技术状态和使用状况,负责A类设备的点检(受控点检点)、监测、故障(隐患)、检修的管理及任务计划审批、作业质量监控等。指导、监督二级厂矿设备科对B类设备的管理。
(2)生产单位设备科。负责B类设备的管理,对B类设备进行工厂级监管,包括B类设备管理标准、技术标准、作业标准的制定与修订,掌握A、B类设备的技术状态和使用状况,负责A、B类设备点检(受控点检点)、监测、故障(隐患)、检修的管理实施,按管理规定负责B类设备的任务计划审批、作业质量监控等。指导、监督作业区对C类设备的管理。
(3)现场作业区。负责A、B、C类设备的点检、维护及小修理作业,采集和提供设备的技术状态和使用状态数据信息及掌握设备的运行状况,按管理规定履行设备管理责任。
每台设备的管理分类和管理模式的确定,是便于明确管理策略和管理责任的一种相对合理的方法。实际工作中,往往还需要根据设备的技术状态(如故障频率)、维修的经济性原则和各种具体的情况,对已经确定的设备管理模式及其责任人进行优化和调整,设备的管理分类调整后,其维修方式和管理责任层级应相应进行调整。

上一篇:零故障的设备管理 下一篇:基于WEB的设备管理系统的设计


上海创卓商务咨询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电话:021-36338510 /36539869 传真:021-36338510 邮箱:info@purise.com 网址:www.purise.com
Copyright 2004 All right reserved() 沪ICP备1102037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