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场管理与改善的黄金规律分析
作者: 来源: 文字大小:[大][中][小]
经常接触和了解现场是有效地治理工作现场的第一步。
在制造业,有三种直接与赚钱有关的主要活动:开发、生产、和销售产品。没有这些活动,公司就不能存在。因此,从广义上讲,现场是指这三种主要活动的场地。
现场治理有五条黄金规律
1.当问题发生时,首先去现场;
2.检查有关事项;
3.在现场采取临时措施;
4.找出问题的根源;
5.制订防止问题再次发生的规定。
现场Gemba
作为例行公事,经理和治理员应经常到现场,在现场站五分钟,注重观察。在五分钟内你可以学到许多东西。有了到现场的习惯后,治理者将有足够的信心去解决非凡的问题。
大多数经理喜欢将办公桌作为工作现场,而与发生事件的现场保持一定的距离,大多数治理人员只通过天天、每周、每月的报告和会议接触到实际情况。
在印度尼西亚ASTRA集团与丰田汽车公司的合资企业工作的一名现场咨询员回忆他第一次到日本丰田公司培训的情况。第一天,一位被指定当他的导师的治理员把他带到工厂的一角,用粉笔在地上画一个小园圈,叫他整个上午站在小圈内关注身边发生的事情。
他看着,看着,半小时,一小时......时间慢慢地过去了,单调地注视着常规、重复的操作,觉得很烦躁。后来,他生气了,自言自语:“他想要我做什么呢?我想在这里学到一些本领,但他没有教我做任何事情。他只是在显示他的权力,这是哪一种的培训。”在会议室里,治理员要求他描述他所观察到的情况并回答一些问题:“你在那里看到什么?”“你对加工工艺有何看法?”当不能回答大部分问题时,他熟悉到在观察过程中失落了许多极其重要的部分。
治理员一边在一张纸上画简图,一边耐心地解释他之所以不能回答问题的要害所在。在这种情况下,他发现导师对加工过程了解之深和自己对这方面的浅薄。
慢慢地,稳步地,导师的教导越来越清楚。“现场是所有信息的源泉”。然后,他的导师说:“作为丰田公司一名合格的员工,他必须热爱现场,每一个丰田员工相信现场是公司里最重要的地方”。
这位咨询员说:“这肯定是我从未有过的最好培训”。因为它帮助我成为一名真正的现场人员。在我的工作中现场思想无时无刻不影响着我。即使是现在,每当发现问题时,我脑海里总是发出响亮而又清楚的呼喊:“到现场看一看。”这是日本通用的现场培训方法,TaichiOhno先生发展了丰田公司的生产系统.每当Ohno先生发现治理员脱离现场时,他就将现场治理员带到现场,画一圈,叫治理员站立在圈中直至有所熟悉。Ohno先生要求经理也去现场,他总是说:“天天到现场去。当你去现场时,不要只磨破鞋底,而应是离开现场回来时至少带回一个‘改整’的想法”。
检查Gembutsu
Gembutsu在日本表示实际和有形的东西,对现场来讲,这词可以作为机器故障、废品、损坏的工具、退回的货物、甚至是抱怨的顾客,对于这些问题或异常情况,经理必须到现场并检查Gembutsu,通过在现场仔细地观察Gembutsu,反复问“为什么?”,一般来讲,经理不需应用尖端技术和工具应能找到问题的根源。例如产生废品时,应将它拿到手中,触摸它,感觉它、仔细地检查、观察生产的方法......这样将能揭示问题产生的原因。
一些高级治理者相信,当公司里的一台机器发生故障时,现场治理者不在那台机器旁,而在会议室里,他们聚在一起讨论问题而不去了解Gembutsu(该机器的情况)。然而每一个人都不承认他或她应受责备。
“改整”起始于对问题的熟悉,一旦做到这些,我们就得到了成功的一半。一个治理员的职责是运用Gemba和Gembutsu的原理在现场保持不断的观察和查找问题。
在现场采取临时措施
一次我参观一个工厂,在那里我看到一把小扫帚挂在一台正在运转的机器上。我看到这台机器停着,因为金属切屑落在驱动机器的传动带上,妨碍了传动带的运动。这时,操作者拿起扫帚把切屑从传动带上扫去后重新启动机器,过了一会儿,机器又停了,操作者又重复同样的过程使机器重新工作。
假如机器停了,那么它必须马上被启动。有时踢一下机器也可达此目的,然而,这仅是临时措施,是治表而非治本。所以我们需要检查现场和不断提问“为什么?”直到弄清问题的根本原因为止。
我们需要做到的是,决不将“改整”的努力停留在第三阶段(采取临时措施),而要继续到下一阶段,即识别问题的根本原因并采取行动。
寻找根本原因
一类问题可采用现场Gembutsu的原理加以解决,通过对问题发生现场的Gembutsu的仔细观察,找出问题的诱因,许多与现场有关的问题能在当时当地获得解决。而另一类问题则需要具体和有计划地解决。例如某些工程问题或引进新技术或系统。在这种情况下,经理需要从多种角度去收集资料,也可能需要一些高级的问题解决工具。
例如,铁屑下落到传送带引起故障,在这此位置可以放一些纸板作临时盖板。当这种新方法被认为有效时,就可以安装永久性的金属装置。这种改变只需一小时就可以做好,或最多一天到两天。
遗憾的是,许多经理认为,在采取任何“改整”之前必须仔细“研究”每种情况。事实上,假如经理熟悉到这些问题并坚持在现场处理的话,那么,大约90%的现场问题是能马上解决的。
在现场解决问题的一非常有用的工具是不断提问“为什么”,直到找出病根。这个过程有时称之为五个为什么。因为问“为什么”五次应能获得揭示问题起因的机会。
例如:你发现一名工人把木屑撒在机器走廊地上。
你会问:“你为什么撒木屑?”
他回答:“因为地上滑和不安全。
你又问:“为什么地上滑和不安全?”
他回答:“因为地上有油。”
你又问:“为什么地上会有油?”
他回答:“因为机器漏油。”
你又问:“机器为什么会漏油?”
他回答:“因为油管接头处漏油。”
你又问:“油管接头处为什么漏油?”
他回答:“因为油管接头橡胶圈坏了。”
这样,通过问五次“为什么”,你应可以发现病根并找出对策,用金属圈来替代橡胶圈就可避免一次或无数次漏油。当然,按照问题的复杂程度,这“为什么”的提问可以或多或少。然而,人们看到这个问题(油漏在地上)却绕过油污,或撒上木屑来处理问题。
制定防止问题再次发生的规范
现场治理者的职责是实现QCD(质量(QC)、成本、交货日期),然而,工厂天天会产生问题和异常情况,如废品、机器故障、生产目标不完成、工人未能正点工作。无论何种问题发生,治理者必须给予解决并保证不重复出现类似问题。问题一旦解决,就要制定新的程序并使之规范化。否则,人们总忙于救火。(这也适用于制造业外的情形),这样,第五项即最后一条现场治理的黄金规律就是规范化了。当一个问题在现场产生,不论它是由于传送带中铁屑堵塞引起机器故障或旅客由于发不出传真而产生抱怨,首先必须用Gemba gembutsu原理仔细地观察,下一步必须找出根源,最后,在解决问题的程序被证实有效后,必须使此程序规范化。在机器的刀具上安装一个永久性的盖;建立一个处理传真信息的新程序。
用这种方法,每一次异常情况将产生一个“改整”的项目,最终将产生一个新规范或提高现有的规范。规范化将保证“改整”的持续效果。
规范的定义是“做工作的最好方法”。假如现场的工作人员服从这个规范,QCD将得到保证,用户将会满足。假如规范是最好的方法,则雇员应在任何时间用同样的方法执行同一规范。假如雇员在重复工作中不执行规范,并在现场生产过程中经常如此,那么,结果将会导致产品质量(QC)的波动。经理必须对雇员工作实施规范化,以此作为保证顾客满足的唯一方法。假如经理不采纳使工作程序规范化的做法,而只让治理员指挥,则现场治理将失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