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发人员流水线管理
作者: 来源: 文字大小:[大][中][小]
日本企业曾经走过这样的管理阶段,而现在又放弃,回到了原点。正在成长升级路上的中国企业,也走到了这个节点。
研发人员流水线管理是企业成长的必经阶段吗?
记者走访的以研发人员为员工主体的IT行业企业,规模不足百人的企业全部没有实行“流水线”管理。而超过百人,特别是300人以上的企业实施“流水线”管理很普遍。
HR经理们普遍认为,这样的好处在于人员流动后很快能找到替代的人员,而规模更大些的企业,往往放弃了这种形式,采取其他的管理方式。“这是企业发展的一个阶段,未来又会回到原点。”某国际知名人力资源咨询公司高级顾问梁莹记者说。
日本企业曾经经历过这样的阶段,而如今很多长大了的日本企业已经打破流水线管理方式,回到了个人或团队负责一整套针对客户需求研发生产过程的“原点”。
首钢日电电子有限公司人事总监曹来京曾是NEC(中国)有限公司的HR副总裁,他对记者说,以前很多日本企业曾经实施过“流水线”式的作业方式,但是一段时间后他们放弃了这条200多米的流水线,重新回到了原点。
长久以来,日本企业一直实施“终身制”的雇佣方式,人员的流动率相对较低,实施流水线式的管理不存在知识产权外露的问题。最初实施“流水线”式的管理是为了简化每个人的工作,让员工工作更简单,更快乐。但是实行了一段时间后,壮大了的日本企业发现,这样的作业方式“把人给毁了”——很多人反而觉得心理压力大,由于对组织依附力强,社会人才市场的流动能力变差,因而不能适应社会,抑郁症等心理疾病陡增。
曹来京分析说,由于流水线式的管理非常讲究分工作业,员工围着“机器”、“流程”、“系统”去转,人成了这些“系统”的附庸,不久人的能动性便蜕化了。
现在很多日本企业越来越强调每名员工就是一条“流水线”,从产品设计、采购、加工、组装到产品的完成,都由一个人或一个团队来完成,将每个人做成加工厂,“这样员工的工作就很有成就感。”曹来京对记者说,现在企业生产的产品已经与过去有很大的不同,从单一型号大批量生产转为了多种型号个性化生产,需要更大地发挥人的创新能力。
但是对于现阶段的中国企业,尚不能达到日本企业的现状,首先是很多企业目前生产的产品仍属于产业链的上游,零部件加工或产品的某个阶段,个性化生产要求不高;其次是对于很多企业来讲,面临着员工流动等问题,在离职率相对较高的情况下,企业的机密需要有部分地保留,而“流水线”式的作业会很好地保护公司的商业机密。另外目前企业中人员的就业观很不平衡,有优秀的员工,也有能力水平较差的员工,企业需要生存,很多岗位需要可替代性较强,需要“流水线”式的管理以应对员工流动后迅速弥补岗位缺漏。
“对研发人员的‘流水线’式管理是很多成长型企业的一个必经阶段。”梁莹认为,在企业规模较小阶段,实行‘流水线’式管理是不可能的,因为没有足够的人员去支持这条“流水线”,而且对每项工作的分解是个非常庞大的工程,会造成效率降低,管理成本增高,得不偿失。
梁莹继续谈到,“当企业进入了发展阶段,人员规模扩大了,甚至总经理已经认不全公司的各位员工了,就必须靠管理来提升企业的效率了,这时采取‘流水线’化的管理则非常有效,给员工有了足够的职业上升通道,管理节点清晰,出现问题后能够迅速找到关键节点,做到对事不对人。”
梁莹认为,很多经过“流水线”化管理的企业想有所突破,上一个新台阶,就必须加大企业的创新和自主研发能力,这又突显了“流水线”式作业的弊端——使得底层员工的创新性不足,必须突破“流水线”式的框架,打破岗位界定,进入到“二次创业”阶段。
如果不经过“流水线”化管理这个阶段,直接进入第三步是否可行?梁莹的回答是否定的,她认为,“流水线”化管理是企业精细化管理的最佳实践,通过流程、岗位的梳理,提升一个管理水平,为今后的企业飞跃奠定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