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危机公关管理
作者: 来源: 文字大小:[大][中][小]
不同类型的企业公关危机要使用不同的处理方法,处理的重点也不尽相同。这些年,牛津管理评论(oxford.icxo.com)结合近年来的著名案例,如探索“奥妙”降价的奥妙、二恶英奶粉危机、中美史克PPA危机、雀巢奶粉危机、默克财务危机等,发现在中国发生的危机越来越多,不过却有很多明显的特点。
企业公关危机的五种类型
最常见的几种引发危机的原因有:
第一、日常消费者的投诉或员工与公司不和状告公司引发的危机。代表案例如宝洁SK-II危机,江西消费者将宝洁告上法庭,原因是使用SK-II产品后,非但没有出现宣传的神奇功效,反而导致皮肤灼伤。又如宜家危机,由于一位北京消费者向媒体反映,其在宜家购买的商品两周都没有送到,随后众多类似的投诉引发了宜家来华后的首次危机。
第二、国外发生的问题通过新闻报道引发国内外资企业产生的危机。代表案例如高露洁危机,有报道称,美国科学家发现高露洁牙膏中含有可能致癌的物质,而实际这个报道来自英国一份不入流的小报。又如强生危机的起因是印度食品药物管理部门在婴儿油等多种强生产品中发现了对婴儿有害的石蜡油等化学成分,要求强生公司取消部分产品的“婴儿使用”标志。
第三、工商、税务、质检等政府机构发现企业质量问题或违法行为引发的危机。代表案例如光明牛奶危机,郑州市食品药品安全委员会发表书面调查文件称,郑州光明使用了在保质期内的库存奶进行再加工。而肯德基的“苏丹红”危机也是质检部门在其新奥尔良烤翅和新奥尔良烤鸡腿堡中检出“苏丹红”成分。
第四、民族情结引发的危机。如麦当劳播出的一则电视广告中含有消费者向商家下跪乞求优惠的镜头,网络上更是掀起批判风潮。又如有媒体报道朝日啤酒等日本大企业资助日本右翼修改历史教科书、篡改日军侵华历史,长春市的部分超市和餐饮店开始停售朝日啤酒。
第五、安全生产方面引发的危机。代表案例有山西煤矿爆炸和富力地产建筑工人事故等。
如何化解、应对危机呢?
第一、快速反应,及时处理至关重要。发生危机后,最好把它快速消灭在萌芽中。及时处理的前提是正确判断,这就要求判断者必须了解中国文化和政策,才可能对发生在中国的危机性质进行准确地判断、分析。分析后还要正确判断采用什么态度对待媒体、消费者或政府管理部门等相关群体。
第二、灵活处理。不可以把危机公关一般操作规则套用在所有的案例上,应该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这就好比医生治病,即使病人病症都是感冒,还要根据感冒的类型开出处方。
在上述五种类型的危机发生后,要使用不同的处理方法,处理的重点也不尽相同。针对消费者或员工投诉产生的危机,需要快速解决消费者或员工的具体问题,这点是十分重要的。虽然有个别消费者或员工提出的要求很离谱儿,公司也要认真研究做出可行的处理方案,将危机产生的病源控制住,方能有效处理好此类危机,控制整个病情。
针对由于国外发生的问题通过新闻报道引发国内外资企业产生的危机,应该认真分析企业产品对中国老百姓有无影响,并要诚恳地告诉大家。公司的态度对消费者影响很大,如果企业采取国外国内双重标准,对广大公众也没有一个诚恳的态度,将进一步加剧危机。
针对质量问题引发的危机,企业应当在第一时间与工商税务等政府部门联系,或者请专家或更高层次主管部门再次检测质量。
中国公关行业发展的三个阶段
引进和开创时期。20世纪80年代初,深圳、珠海、汕头等经济特区相继宣告成立,一批中外合资的酒店、宾馆先后在一些重要城市落成。这些合资企业采用了国际规范的管理模式,导入了公关管理职能,并设立了相应的机构。
适应和发展时期。1986-1993年期间,随着外资或合资的专业公关公司进入中国,中国的公关事业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大发展,这一时期的发展状况尽管不很均衡,但一些阶段性的热点促成了公关事业整体持续发展的良好势头和特殊氛围。
竞争和专业分工时期。从1993年开始,中国公关事业的发展状况出现了明显的变化。这种变化的实质,就是市场经济的竞争性和优胜劣汰的竞争法则促使中国公关业自身产生了分化。
并提出整改方案。要敢于回收不合格的产品,以消费者利益为上。当民族情结引发的危机发生后,外资企业必须要懂得中国文化,了解中国人的民族精神,尊重中国人的感情,热爱中国,并站在中国的立场上考虑问题,这样才能处理好危机。
当然,国际品牌在处理危机方面有自己的特点,因为他们的品牌影响力很大,即使出现负面消息,只要处理迅速得当,可以很快恢复。跨国企业经营品种多,一个产品出现问题,不至于全军覆没,而中国企业一般产品单一,品牌形象没有完全建立起来,经不起危机,如果处理不好,对企业大有影响。
国内企业出现危机也有自己的特点。一般质量问题和诚信问题比较普遍。刚刚出现的欧典地板危机就是一个诚信问题的案例。它声称自己是德国地板著名品牌,长期欺骗了消费者,这对公关公司来说是个棘手的案例,处理不好,很容易惹祸上身。国内企业出现危机,因为品牌尚未完全建立起来,产品单一,会很快影响销售,企业因此面临极大危险。从这个角度上看,国内企业更应该重视危机预警和相关知识培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