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备维修的经济性管理
作者: 来源: 文字大小:[大][中][小]
一、维修的一般规律
人们知道设备在使用过程中要发生磨损。为了补偿有形磨损,就要进行设备维修。设备的维修过程有事后修理和事前修理。
事后修理要被迫停机,并且需要花一定的时间,修理后才能恢复一定的力学性能。而事前修理就是计划预修。由于是在设备故障或事故发生之前,采取检修措施,因而可以妥善地安排施工和准备好备件。但过分强调计划预修,容易出现过度维修现象,造成经济上的损失。因此,对有些影响不大或拥有备机的设备,采用事后维修反而更经济。
二、维修费用效率
在设备购置后的使用阶段,安装前所花费的费用是埋没费用(sunkeost),因已经支付出去,且是无可挽回的了。所以,以后的问题是如何努力提高设备剩余的寿命周期费用的经济性。
设备使用阶段的经济评价问题,应当分为两个方面来考虑,即把设备所消耗的费用分成资本支出和经费支出两个部分。
对现有设备的日常维修保养、检查、修理等作业费用即为经费支出。在这种情况下,究竟怎样才算最经济,这就是经济性的评价问题。其评价标准为:
维修费用效率=产品质量/维修保养费 (1-1)
而其倒数经常用下式表示
单位产品维修费用=维修保养费/产品产量 (1-2)
维修保养费是设备的输入物,而产品产量是设备创造出来的输出物。作为输出物,有时也采用与产品产量有关的设备运行时数、耗电量等来表示。例如,在铸造厂可以计算平均生产1t铸件支出多少元的设备维修费用;电机制造厂可以计算平均1kW电机需要多少维修费用。这两个经济指标的优点是能够综合反映一个企业或一台设备维修工作的经济效果。如果把产品产量改为总产值(或总利润),则可变成平均万元产值的维修费用。这样,其经济性评价的效果就显著了。
【例1-1】在一定时间内,设备A生产了10000个零件要花去维修作业费用5000元。同期,设备B生产了12000个零件,花去维修费用5390元,试比较两台设备使用的经济性。
解:计算维修费用效率
设备A 10000/5000=2.00件/元
设备B 12000/5390=2.22件/元
显然,设备B的使用经济性优于设备A。
三、维修费用综合评价
维修费用分为:直接费用和间接费用。维修的直接费用是指用于设备维修的实际费用支出。而维修的间接费用是指由于设备损坏而引起的损失费用,其中包括由于故障造成的减产而带来的利润损失和人力窝工,以及伴随事故而发生的材料利用率、能量、质量、人员费用开支以及其他方面所造成的费用损失。据此,日本青山大学日比宗平教授提出了综合评价维修保养费的方法。这个方法主要是用维修保养费完成率来评价。首先需确定维修保养费的综合评价尺度,然后根据这个尺度,由主管部门制定一个标准,把实际的维修保养费和所确定的标准进行比较,就得到维修保养费完成率。
维修保养综合评价尺度是用单位管理基准值对应的维修费与事故损失费之和来表示。管理基准值通常用设备耗电量来计算。因此,维修保养费综合评价尺度U就是设备单位耗电量D对应的维修费M1和事故损失费M2。按下式确定
(1-3)
为了对维修保养费进行综合评价,应先由管理部门根据上式给定管理期评价尺度U的标准值作为管理目标,然后与同期内评价尺度的实际值进行比较,用以综合评价管理期内维修保养费的经济性。评价结果用完成率表示,设i期的完成率为ηi,则
(1-4)
式中Ubi- i期维修保养费评价尺度的标准值;
Usi—i期维修保养费评价尺度的实际值。
根据式(1-3)可求得
(1-5) (1-6)
由于U值的含义是单位耗电量对应的维修费和事故损失费。因此,在用式(1-4)求完成率ηi时,为了使公式简化,可以令M1+M2的标准值和实际值分别对应于同一单位耗电量D,也就是说,可令Dbi=Dsi。这样,式(1-4)的完成率ηi可化
(1-7)
上式说明,要确定报告期内维修保养费的完成率ηi,首先要确定一个单位管理基准值(例如单位耗电量对应的维修费和事故损失费)作为标准,然后与同期发生的上述两项费用之和进行比较,其结果就是报告期的完成率。
综合评价维修保养费的目的是追求Usi的最小值。对应于一定Ubi值,随着Usi值的减小,效率ηi值就增大,说明维修保养费的经济性愈高。
四、设备大修的经济性
大修相对于更新来说,是还能够利用没有达到磨损极限的零部件,从而能节约大量原材料及加工工时。通过大修,能延长设备使用年限,这是大修有利的一面。如果在大修后的设备上生产单位产品的耗费要比使用更新设备时为高,则通过大修来延长设备的使用期限,就显得不经济了。为此,必须确定一个计算大修经济效果的办法,不能无休止地将一台设备大修下去。大修的经济界限是设备的一次大修费用(R)必须小于同一年中该种新设备的价值(Kn),减去这台设备的残值(L),故大修的条件是R 当然由于无法获得新设备而被迫进行不经济的修理,这种情况也是有的,这是一种不正常情况,不在我们讨论范围之内。
凡符合上述条件的大修,在经济上是不是最佳方案,要作经济分析才能回答。如果设备在大修之后,生产技术特性与同种新设备没有区别,则上述公式才能成立,但实际情况并非如此。事实上,设备大修之后,常常缩短了下一次大修理的间隔期,同时,修理后的设备与新设备相比,技术上故障多、设备停歇时间长、日常维修费用增加。修理质量对于单位产品成本的大小也有很大的影响。
只有大修后使用该设备生产的单位产品成本,在任何情况下,都不超过相同新设备生产的单位产品成本时,这样的大修在经济上才是合理的。
设备大修理的经济效果,表现为大修后的设备与新设备在加工单位产品时的成本之比或二者成本之差,并可以下式表示
(1-8)
式中
Ir—大修后设备与新设备加工单位产品成本的比值;
Cr—大修后设备加工单位产品的成本;
Cn—新设备加工单位产品的成本;
△Cz--新设备与旧设备(大修后设备)加工单位产品成本之差。
必须在上述两种情况下,大修才合算。
因此,如果设备超过了这个经济界限继续进行大修,或延长设备使用年限都是不经济的,那时就应该用新的设备去替换旧设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