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光临普瑞思咨询网站!
服务热线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您的位置:首页 >> 培训文章 >> 物流管理 >> 正文

培训文章

不同生产模式下的生产物流管理

作者: 来源: 文字大小:[][][]
生产模式是一种制造哲理的体现,它支持制造业企业的发展战略,并具体表现为生产过程中管理方式的集成(包括与一定的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的企业体制、经营、管理、生产组织、技术系统的形态和运作方式的总和)。生产模式不同,对生产物流管理的侧重点也不同。事实上,如果从物流角度看,正是生产物流的类型特征决定了生产模式的变迁。
回顾制造业的发展过程,企业生产模式才仅仅经历三个阶段:即作坊式手工生产;大批量生产;多品种小批量生产。
(一)作坊式手工生产模式
1、背景
作坊式手工生产模式(Craft Production,简称CP,也叫单件生产模式)产生于16世纪的欧洲,随着技术的发展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的特征是按每个用户的要求进行单件生产,即按照每个用户的要求,每件产品单独制作,产品的零部件完全没有互换性,制作产品依靠的是操作者自己高度娴熟的技艺。
第二阶段是第二次社会的大分工,即手工业与农业相分离,形成了专职工匠,手工业者完全依靠制造谋生,制造工具的目的不是为了自己使用而是为了同他人交换。
第三阶段是以瓦特蒸汽机的发明为标志,形成近代制造体系,但使用的是手动操作的机床。从业者在产品设计、机械加工和装配方面都有较高的技艺,大多数从学徒开始,最后成为制作整台机器的技师或作坊业主。
2、管理要点
单件生产模式下的生产物流管理一般是凭借个人的劳动经验和师傅定的行规进行管理,因此个人的经验智慧和技术水平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二)大批量生产模式
1、背景
大批量生产模式(Mass Production,简称MP)产生于19世纪末至20世纪60年代。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市场对产品数量的需求剧增,以美国企业为代表的大批量生产方式逐步取代了以欧洲企业为代表的手工单件生产方式。泰勒、甘特、福特等人在推动手工单件生产模式向大批量生产模式转化中起了重要作用。
1903年,费雷德里克·泰勒首先研究了刀具寿命和切削速度的关系,在工厂进行时间研究,制定工序标准,于1911年提出了以劳动分工和计件工资制为基础的科学管理方法——《科学管理原理》,从而成为制造工程学科的奠基人。亨利·甘特用一张事先准备好的图表(甘特图)对生产过程进行计划和控制,使得管理部门可以看到计划执行的进展情况,并可以采取一切必要行动使计划能按时或在预期的许可范围内完成。1913年,亨利·福特认为大量的专用设备、专业化的大批量生产是降低成本、提高竞争力的主要方式。他在泰勒的单工序动作研究基础之上,提出作业单纯化原理和产品标准化原理(产品系列化,零件规格化,工厂专业化,机器、工具专业化,作业专门化等),并进一步对如何提高整个生产过程的效率进行了研究,规定了各个工序的标准时间定额,使整个生产过程在时间上协调起来(移动装配法),最终创造性地建立起大量生产廉价的T型汽车的第一条专用流水线——福特汽车流水生产线,标志着“大批量生产模式”的诞生。与此同时,全面质量管理在美国等先进的工业化国家开始尝试推广,并开始在实践中体现一定的效益。
由于这种生产模式以流水线形式生产大批量、少品种的产品,以规模效应带动劳动生产率提高和成本降低,并由此带来价格上的竞争力。因此,在当时它代表了先进的管理思想与方法并成为各国企业效仿的典范。这一过程的完成,标志着人类实现了制造业生产模式的第一次大转换,即由单件生产模式发展成为以标准化、通用化和集中化为主要特征的大批量生产模式。这种模式推动了工业化的进程和世界经济的高速发展,为社会提供了大量的物质产品,促进了市场经济的形成。
2、管理要点
大批量生产模式下的生产物流管理是建立在科学管理的基础上的,即事先必须制定科学标准——物料消耗定额,然后编制各级生产进度计划对生产物流进行控制,并利用库存制度或库存管理模型对物料的采购及分配过程进行相应的调节。生产中对库存控制的管理与优化是基于外界风险因素而建立的,所以强调一种风险管理,即面对设备与供应等生产中不确定因素,应保持适当的库存,用以缓冲各个生产环节之间的矛盾,避免风险从而保证生产连续进行。物流管理的目标在于追求供应物流、生产物流和销售物流等物流子系统的最优化。

上一篇:企业规范化管理之生产管理 下一篇:并行工程目标和实施步骤


上海创卓商务咨询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电话:021-36338510 /36539869 传真:021-36338510 邮箱:info@purise.com 网址:www.purise.com
Copyright 2004 All right reserved() 沪ICP备1102037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