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上个世纪07年代开始到80年代初,由于片面强调第三产业的重要而忽视了制造业对国民经济健康发展的保障作用,美国的制造业严重地衰退,逐步丧失了其世界霸主的地位,出现巨额的贸易赤字。1986年,在国家科学基金会(NSF)和企业界支持下,美国麻省理工学院(MIT)的“工业生产率委员会”开始深入研究衰退原因和振兴对策。研究的结论是: “一个国家要生活得好,必须生产得好”,重申作为人类社会赖以生存的物质生产基础产业— 制造业的社会功能,提出以技术先进、有强大竞争力的国内制造业夺回生产优势,振兴制造业的对策。1988年由美国通用汽车公司和美国里海大学工业工程系共同提出的一种新的制造企业战略——“敏捷制造”诞生。
从那时候开始,敏捷制造在工业界或学术界并没有被完全了解,并且它的概念也还在定义。然而有一点是确定的:敏捷制造是美国工业为了对抗环太平洋的新兴工业国所推出的。它的目标不仅要补足与这些新兴国家的差异,更要迎头赶上并超越海外的竞争对手(例如日本)。也就是说敏捷制造当初是为了美国的工业环境所创,也是为了对抗环太平洋的新兴工业国(其实我国也是其中之一),所以敏捷制造是不是适合我国企业是一个必须思考的问题。然而无论适用与否,首先必须要了解什么是敏捷制造。
四、结语
敏捷制造可说是现代制造技术的一个明星,也是一个目前在制造业通行的流行语。各大制造型企业甚至于顾问公司或软件公司也都宣称可以支持敏捷制造。然而敏捷制造目前都还是一个比较概念性的观念,对于功能层面上并没有一个非常实质性的定义。因此,IT系统是否支持敏捷性制造,相对也缺乏一个比较定性的说法。
此外,敏捷制造是美国为加强该国制造型企业的竞争力而诞生。当然经过多年来的变迁与发展,敏捷制造也可应用于国内大多数的制造型企业。然而我国的制造业企业主要的营业型态却是这些执行敏捷制造方法时的虚拟组织的一环,并非运行敏捷制造的主体。随着全球一体化的进程,美国逐渐舍弃需要劳力密集甚至于对环境有害的产业,而保留品牌。在这些大厂应用虚拟组织的概念与全球各国(特别是我国)的代工厂合作后,其品牌价值的提升,在某些时候其实是代工厂以微薄的利润,甚至是具备大量代工厂的国家牺牲环境所换来的。所以如何将我国的企业转换成执行敏捷制造的主题是需要我们深思及努力的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