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略转型中的供应商开发
作者: 来源: 文字大小:[大][中][小]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IBM决定转型,从纵向集成向外包过渡,面临的问题之一就是供应商行吗?IBM的忧虑是有根据的。IBM历来技术领先,当时公司的任何东西对供应商来说都是秘密,也反映了当时的供应商总体水平。但是,当时供应商还是有很多比IBM做得好的,他们更具成本优势。他们所需要的其实是机会和时间。
二十一世纪之交,美国飞机制造、国防行业、设备制造也经历了同样的历程。例如霍尼韦尔(以前的联合信号Allied Signal)开始外包时,也面临着供应商总体水平不高的问题。这种现象在任何行业都存在,尤其是那些率先实行战略转变的领头雁企业。克服的办法其实很简单:投入精力,开发供应商。这就如婴儿,没有一生下来就成人的,你得养他,哪有别人把孩子养大了送给你的事。对率先变革的公司来说,空手套白狼的美事不存在。
这也是为什么在最近二三十年来,供应商开发是供应管理的热门话题之一。大公司客户的选择有两个:一是继续内部制造,技术、质量一般有保证但成本、进度没优势,结果没法在国际竞争中立足;另一个就是帮助供应商提高系统、质量和流程,弥补质量、技术上的缺陷而获取长久成本优势。很多公司采取了后者。他们成立供应商开发部,筹建供应商开发工程师班子,花大量时间、资源培训供应商,共同解决问题。有些行业,例如飞机制造业,系统地推行
精益生产,培训供应商,减少浪费,提高效率。例如笔者的供应商中,有几个服务飞机制造行业,接受了他们的精益生产培训,一般是一周时间左右,采购方派来几个工程师、质量管理专家,就具体的零部件展开培训,帮助缩短生产周期和降低成本。这些都是对供应商免费,对采购方来说成本很高,一周估计得好几万美金。但大公司还是乐此不疲,因为他们认识到这样做的重要性,也意识到丰厚的回报。
再如全球采购。一个行业内,一般都是领头企业率先行动。低成本区的供应商价格是好,但质量、技术、管理等问题重重,需要采购方花大精力来帮助提高。这些领头企业花了几年的心血,供应商的总体水平一般都会大幅提高,多项表现不输发达国家的供应商。对开发企业来说,他们的回报是first mover的优势,率先取得成本优势。然后就是小一点的竞争对手介入,"坐享其成","享用"已经开发或半开发的供应商群。但这些公司因为介入较晚、规模较小,或者由于领头企业与供应商的一些合约,获取的优势就没有领头企业明显。他们的好处就是风险更小,首期投入更小。但是,领头雁企业不能坐享其成。他们有规模、有资金、有专家资源,他们不承担起开发供应商群的义务,不下地狱,谁下?
供应商开发并不是美国人的发明创造。传统的美国思维是"猎人"方式。市场是"狩猎场",采购方是"猎人",招投标找到最好的"猎物",谈判获取最大的优惠,然后慢慢享用"猎物"。至于这"猎物"是谁养大,那不管自己的事,"人人为自己,上帝为大家",市场那只看不见的手自然会培养供应商,天竞物择,优胜劣汰,任由它们自生自灭。这种思路在市场主要是国内市场,或者美国企业在国际市场上处于绝对优势时看不出什么问题,因为竞争对手都是美国企业。但是,等到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日本制造业异军突起,大举进军美国、全球市场的时候,美国企业就被打得满地找牙。家电、汽车、电子等产品从此一蹶不振,其它高科技产品也是节节败退。痛定思痛,聪明的美国企业家发现他们被一帮"牧人"给打翻在地。原来日本企业采取"牧人"管理方式,领头企业如丰田、松下、东芝充当"牧人"角色,积极帮助供应商提高生产、制造、管理能力,从而提高整条供应链的竞争能力。集团作战的日本企业,打败单兵作战的美国企业,也就不足为奇了。想想看也有意思:农牧社会比渔猎社会先进,放在企业、供应链管理上,同理。从此,供应商开发登入美国供应链管理的大雅之堂。
历史一直在重复,无非是地点、时间、演员不同,上演的其实都是那些戏。这不,现在轮到了中国企业。由于生产制造的利润越来越薄,大型制造企业面临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IBM之痛。例如家电行业,有些领头雁企业想把生产外包给供应商,完成从制造业向服务业的过渡,却发现供应商还没成熟,缺乏汽车行业所说的第一梯队(Tier 1)供应商----这类供应商能够负责一个模块的设计、制造,并管理第二、第三梯队的供应商,能够独当一面。想想也是,这些业务向来都是领头雁企业的核心优势,都是领头雁企业在做,供应商没机会做,没机会锻炼,能做好吗?这就如企业创始人要退休了,却发现继承人还不能挑大梁,原因很简单:你就从来没有给他挑过大梁呗。"老子不死儿不大",也是同样道理。人员继承方面容易理解,下放责任,培养就是了。外包则不一定,尤其是"猎人"思维盛行、短期利益驱动下,企业急功近利,花时间、资源来开发供应商,还要冒着被竞争对手"空手套白狼"的风险,值得吗。但是,领头雁企业,如果想突破,你不下地狱,谁下?
所以,企业转型,不但意味着经营理念的变化,而且意味着供应链观念的转变。对于领头雁企业来说,放弃幻想,脚踏实地,开发供应商,帮助提高供应商,是取得供应链优势的不二法门。在资源上,要投入人力财力,系统提高一级供应商的能力,并帮助他们提高管理二级、三级供应商的水平。不愿承担供应链核心企业的责任,不愿培养一级供应商,奢想坐享其成者,注定要难以完成战略转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