薪酬设计与管理
作者: 来源: 文字大小:[大][中][小]
薪酬简单地讲是劳动的报酬,进一步讲它是雇主对受雇者为其已完成或将要完成的工作或者已提供或将要提供的服务以货币为结算工具,并由共同协议或国家法律、法规或政策确定,而凭个人雇佣合同支付的报酬或收入。薪酬是企业生产或其他经济活动中投入的活劳动的货币资金表现形式,是雇主购买劳动力的成本,也是用来交换劳动者活劳动的手段,是产品最终成本的构成要素。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主要是通过薪酬来核算或计量生产与其他经济活动中的活劳动消耗,所以薪酬管理实质是一种成本的管理。每个企业经营都是以赢利为目的,所以要看员工为企业所创造的价值是否等于或大于该企业支付的薪酬。企业可以通过测算盈亏平衡点来确定薪酬总额。所谓盈亏平衡点是指企业销售量所达到的收益正好能弥补总成本(包括固定成本和变动成本)也就是说,企业处于不盈不亏尚可维持状态。为了更好地确定薪酬我们还要计算出勉强盈利点和安全盈利点。勉强盈利点是销售量所带来的收益不仅能弥补全部成本支出而且还可以付给股东适当的股息;安全盈利点是确保股息之外还能为企业应付未来可能发生的风险或危机而积存一定的盈余。显然这三个点与企业的可能销售量的多少是紧密相关的,而这种可能销售量的多少是造成薪酬比率大小的关键因素。
固定费用
盈亏平衡点=1—变化费用比率=临界利用率
临界利益=销售额—变动费用
临界利益
临界利益率=销售额
固定费用 股息分配
勉强盈利点=1—变动费用比率
固定费用 股息分配 企业盈余公积
安全盈利点=1—变动费用比率
根据以上公式,我们可以推算出企业支付薪酬的各种比率:
薪酬总额
薪酬支付的最高限度(最高薪酬比率)=盈亏平衡点销售额
薪酬总额
薪酬支付的可能限度(可能薪酬比率)=勉强盈利点销售额
薪酬总额
薪酬支付的安全限度(安全薪酬比率)=安全盈利点销售额
企业在初创期及衰退期应当采取最高薪酬比率来计算薪酬总额,而在成长期和成熟期则应当采取可能薪酬比率和安全薪酬比率计算薪酬总额。
将薪酬总额合理分配,进行薪酬设计时,应遵循以下原则:
1、公平原则。这是薪酬系统的基础也是制定薪酬制度的首要原则,因为这不仅是一个心理原则,也是一个感受原则,只有在员工认为薪酬系统是公平的前提下,才能产生认同感和满意度,才可能产生薪酬的激励作用。应力求达到缩小不适当的收入差别,尽快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同工同酬,根据工作表现支付薪酬,保护购买能力及应有的权利,根据工作需要及工作的社会地位来支付薪酬,员工参与薪酬的制定。
2、透明化原则。许多企业为了避免矛盾实行薪酬保密制度,虽然这种制度能暂时缓解眼前的矛盾,其实埋藏了更多的隐患。只有薪酬方案公开,才能让员工了解自己从企业中得到的全部利益,了解其利益与贡献、能力、表现的联系,才能充分发挥物质利益的激励作用。如果平均发放一些名目不详的实物、奖金、补贴等,其分配与个人表现无关,这不仅增加了人工成本,而且还会促使员工对物质利益的期望水平的提高,产生不必要的矛盾。
3、激励原则。对于企业来说通过薪酬系统来激励员工的责任心和积极性是最常见和最常用的方法。有效的薪酬设计应能刺激员工努力工作,有助于实现吸引、保持和激励员工,使员工感到努力越多,回报越多,一个不努力就只有很少回报甚至没有回报的机制,一个按绩效分配而不是按劳动分配的机制,将组织支出的大批费用变为高度激励员工取得良好绩效诱因,使员工有效地、自觉地发挥自身能力和责任机制。
4、竞争原则。企业要想获得具有真正竞争力的优秀人才,必须要制定出一套对人才有吸引力并在行业中有竞争力的薪酬系统。如果企业的薪酬水平缺乏吸引力,那么很难吸引优秀人才,素质较高,能力出众的优秀员工也难以留住,只会将平庸的员工留在身边。
5、经济原则。经济原则在表面上与竞争原则和激励原则是相互对立和矛盾的,竞争原则和激励原则提倡较高的薪酬水平,而经济原则提倡较低的薪酬水平,但三者不是对立的,而是统一的,当三个原则同时作用于薪酬系统时应尽可能用一定的薪酬成本投入带来更大的产出增加。
薪酬作为一种成本,其也由固定部分和变动部分二部分构成。固定部分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一、基本工资。它是以员工的劳动熟练程度、工作复杂程度、责任大小、工作环境、劳动强度和不同工作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按照员工实际完成的劳动定额、工作时间或劳动消耗而计付的劳动报酬。它是员工薪酬的主要部分,是计算其他部分劳动报酬的基础,基本薪酬的形式包括等级薪酬,岗位薪酬,结构薪酬,技能薪酬,年功薪酬等几种主要类型。基本薪酬由于其数额固定,因而能为员工提供一个较稳定的收入来源,以满足员工基本的生活需要。基本薪酬较为稳定,企业通过这一形式,既可以为员工提供一个稳定的收入来源,又可以收到减少企业薪酬总额,降低劳动成本的效果。当然这不意味着基本薪酬可以定低。制定基本工资时应当主要考虑以下几方面:
(一)居民生活费用。这是员工再生产的保障,通过劳动和经营行为换取薪酬,以满足个人及家庭的吃、穿、住、用等基本生活需求,应当与当地物价水平有关。
(二)市场劳动力供求状况。劳动力价格受供求关系影响,劳动力的供求关系失衡时,劳动力价格也会偏离其本身的价值,一般供大于求时,劳动力价格会下降,供低于求时,劳动力价格会上升。当其他行业薪资水平上升时,会导致本行业本组织劳动力供给数量的减少,该企业为了维护一定数量的劳动力,将会提高薪资水平。
(三)当地通行的收入水平。人们总是在作各种横向比较,尤其是当地就业者的收入水平作为比较,同一行业在不同企业的收入不能相差太多,否则收入低的企业员工就不稳定。
(四)资历水平。资历高的员工比资历低的员工的薪酬要高。这主要是补偿员工在学习技术时所耗费的时间、体能、金钱和机会,甚至是心理上的压力等直接成本,以及因学习而减少收入所造成的机会成本,这样不但可以提高企业高学历(职称)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同时可以激发其他员工的学习热情,不断加强学习,进而促进企业员工素质的不断提高,促进企业的发展。
(五)工作技能。企业对于关键技术的专才和阅历丰富的通才的薪酬要高。人才是企业竞争的有利武器,这些员工会为企业形成综合效应,能创造出非凡的价值,必要时还能一人兼多岗,也可以节约人力成本,这样也可激励其他员工不断丰富自己的阅历,充实自己本业以外的知识与技术。
(六)工作年限。工龄长的员工薪酬通常高一些,主要是为了补偿员工过去的投资并减少人员流动,可以稳定企业员工队伍,降低企业流动成本。通常老员工比新员工技术熟练,所以工作效率自然会高于新员工。
(七)工作量。通常工作量较大时,薪酬水平也应较高。这种现实工作量差别是导致薪酬水平高低差别的基本原因,这样可以让员工感到按劳取酬,激发员工自觉的工作性。
(八)岗位及职务差别。职务既负有权力,同时也负有相应的责任。权力是以承担相应的责任为基础的,责任是由判断力或决定能力而产生的。通常职务高的人权力大责任也较重,因此薪酬水平相对也较高。
二、附加薪酬。根据员工的特殊劳动条件和工作特性以及特定条件下的额外生活费用而计付的劳动报酬。常见的有交通补贴,粮油补贴,餐饮补贴,住房补贴等。这一部分的薪酬通常是以货币形式发放的,这一部分薪酬是给予员工的生活补贴,所以应当是均等的。
三、福利。为了吸引员工到企业工作或根据需要而设计的作为基本工资补充的一系列措施或实物的总和。包括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医疗保险,住房公积金,人身意外保险,旅游,有薪假期,优惠住房,免费工作餐,带薪病假,职工教育费用等。往往这一部分不是以货币形式直接发放给职工的,有一些企业认为如果员工自己放弃享受福利,企业可以节约这部分费用,而员工会认为只要在企业工作就应该享受到的待遇,导致的结果就是企业既付了钱,员工还没有买企业的账,所以根本没有起到激励员工的作用,对于放弃享受福利的员工也是不公平的。为了真正起到激励员工的作用,应当将福利分成几档,根据员工不同的表现使其享受到不同的福利待遇,对于放弃福利的员工,应当通过其他形式给予补偿。
薪酬变动部分主要包括:
一、绩效工资。根据员工的业绩而计付的工资。绩效工资的作用在于鼓励员工不断提升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绩效工资主要是根据本企业的实际情况制定出科学的考核办法而计算得出的。
二、奖励薪酬(奖金)。基本薪酬虽然能帮助员工避免收入风险,使企业减少薪酬成本,但没有将企业的利益同员工的利益紧密地联系起来。奖励薪酬主要运用的是分成思想,当员工领取固定薪酬时,员工增加努力程度和劳动投入而增加的产出全部归企业所有。而运用分成的思想,实行激励薪酬时,员工从通过自己努力而新增加的每一单位产品中,则可得到相应的好处,因而劳动积极性会提高。
企业在分配变动薪酬过程中往往由于分配薪酬的人存在着片面性,及不公正性,因此产生了许多矛盾,尤其是国有股份制企业普遍存在着由于奖金二次分配不公平性所引发腐败,所以应当加强薪酬变动部分分配的监督机制,增强其透明度。
企业制定完岗位薪酬后,应当自行检查其合理性,简单而有效的方法就是让员工来评定。可以让员工自行选定岗位,这样可以根据员工的流动驱向来了解企业中各岗位工资制定的合理性,还可以使企业了解每位员工所撑握的技能水平,为员工创造机会均等、公平竞争的条件,从而使员工感到企业不仅结果均等更是机会均等。在企业效益下滑时应尽量避免降低员工薪酬,如果降低员工薪酬会使员工队伍不稳定,人才流失。企业可以采取延缓提薪时间,延长工作时间,提高获得变动薪酬的难度,压缩附加薪酬和福利,增加企业产品的附加值,轮流放假,裁减富余人员,等方法来达到降低薪酬成本的目的,企业应当注意的是即使在衰退期也尽量不要裁员,因为这样会使员工队伍不稳定,并会损坏企业在社会中的形象,而应当将员工分流出一部分去开辟新市场或去开发新产品。
如今是人本管理的时代,企业必须设计科学的薪酬体系,树立全新的薪酬管理理念,运用崭新的薪酬管理方法,使薪酬成为满足员工需要,留住人才,保持持续竞争力,构建企业与员工生命共同体的有效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