需求变动的生产计划
作者: 来源: 文字大小:[大][中][小]
当需求存在季节性变动时,制定生产计划适应考虑如何避免发生缺货或造成过多的库存。制定这种类型的生产计划需要设法调节生产能力,使它们与变动的产品需求相适应。在中期计划阶段,可以调节生产能力的因素有:改变工作时间以变化生产速率、改变劳动力数量、利用库存和委托外厂加工等。
但是,不论采用可种因素都需要额外花费成本的,因此,在编制有需求变动的生产计划时:
1、应考虑为各计划周期(季、月)配置满足产品需求所需的生产能力,
2、要考虑使调节生产能力所花费的成本尽可能少。
有四种适应需求变动的调节生产能力的措施:变化各计划周期(季、月)的生产产量、变化劳动力数量、利用库存平滑产出量、以及转移需求等。应该选择那些措施取决于企业的政策、环境限制条件以及成本要素。这些措施与有关的成本要素如下表1列示:
1、变动计划周期产量
在不变动现有生产条件的情况下,增减产量的通用办法是变化工作时间,如在需求高峰时期加班加点、在需求低谷期减少开工的时间等。但这将会由于支付额外的工资支出而增加了生产成本。另外,也可采取委托外厂加工的办法来调节生产能力。外包生产对某些机械业企业比较有效。这类企业都有制造大部分零部件的生产能力;当需求高峰时,将零部件转包给外厂加工;在需求较低时则由企业自行加工,以充分利用本企业的生产能力。
2、变化劳动力数量
劳动力数量的变化通常是通过增聘与解聘来完成的。但增加新劳动力会花费较高的培训成本;而解聘劳动力则会引起严重的劳工问题,会使员工产生不安全感,并需支付更高的失业保险金。因此,这种办法的应用范围比较有限。只在那些不需要高熟练劳动力的部门,如装配部门,采用这种方法对成本利用比较有效。另外,服务企业一般都采用变化劳动力的办法调节生产能力,因为其他办法都是用不上的。
3、利用库存平滑产量
库存是储存的生产能力。建立库存能使生产保持稳定,让生产按均匀不变的速率进行。当需求变小时,过剩的产量进入库存;当需求达到高峰时,则利用库存补充生产能力。但这种策略将造成很高的库存成本。
4、转移需求
除采取以上策略外,还可采用一些销售策略来影响需求以平衡生产能力。例如,调整价格、加强广告宣传来增加需求低谷期的销售量。
将上述的四种调节能力措施结合起来运用,形成满足变动需求的不同计划策略。有三种典型的计划策略:跟踪策略、均匀策略和混合策略。
1、跟踪策略
所谓跟踪策略,就是完全随需求的变化来变动计划的产量。在需求处于低水平时期内,降低计划的产量;需求增长时则相应地提高产量。显然,这种策略会使库存保管成本和缺货成本很低。但是会有相当大的与调节生产能力有关的成本,如加班、外包加工、增聘或解聘工人等措施所发生的成本。
2、均匀策略
均匀策略与跟踪策略正好相反,它保持每月的产量均匀不变。这时,劳动力数量保持不变,而用补充库存或消耗库存来满足变动的需求。因此,这种策略将避免变化生产能力的成本,但会造成较高的库存保管成本。
3、混合策略
跟踪策略和均匀策略是两种极端的计划策略。它们都只利用了个别的生产能力调节因素,因而可能会造成较高的成本支出。实际制定计划时,往往是折衷这两种策略的混合策略。例如,不是月月(或季季)都调整产率(变动劳动力数量),而只在适当的时候调整一次,从而实现既减少调整产量水平的成本,而又不过多地发生库存保管成本,这样有可能找到一个总成本最低的计划方案。